?
編者按 一個城市美麗與否,看她的市容市貌。一個城市文明與否,則看她的細微之處。目前,濟南正在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創城不只為了一個榮譽,更是為了通過這個過程讓泉城來一次從內到外的提升,讓她更加有魅力。說到文明,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城市在這幾年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城市文明看細節”,為濟南創城加把勁。
從清晨到傍晚,從磚塊到膠帶、皮管,近來原本為游人和市民解渴設立的泉水直飲點,因為不少“大桶客”的介入越來越偏離其設立初衷。一些市民甚至開著三輪車大桶大桶地接取泉水,使用的工具也由原來的磚塊發展到膠帶、皮管。
就這樣,一些直飲點前甚至排起了接水的長隊,游人想要飲水幾乎不可能。原本彰顯泉城特色的便民設施,竟成了一道考驗市民文明素質的考題。
36處直飲點,有3人以上接水客 “我說,你有醫保卡,可以去醫院報一個管子,好用還衛生,比五金店里的膠皮管強。”11日上午,濟南黑虎泉北路一個泉水直飲點前,一高一矮兩個出水口全被接上了細長的皮管。一邊一個20升的大桶,幾名老人一邊接著水,一邊聊天,還交流起了接水的經驗心得。
類似的場景也在泉城路片區屢屢上演。去年5月開始,遵循“泉水先觀后用”打造泉城新名片的原則,濟南市歷下區啟動了直飲水建設工程,當年12月,首期40處泉水直飲點建成投入使用。今年9月,歷下區又在泉城路以北片區新設置了60處泉水直飲點,目前在包括黑北路、趵北路、大明湖路、黑西路等路段在內的泉城路片區,已經設置了100處泉水直飲點。
據了解,這些直飲點主要分布在旅游線路以及商圈的周邊,飲水臺形制分為荷花形石質飲水臺、玉琮形石質飲水臺和鋼質3D打印飲水臺三種,暗合著濟南的城市特色。
當初,泉水直飲點的建設博得了一片叫好聲。可是,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一些市民卻“會錯”了意,供市民、游人解渴的便民措施逐漸淪為了部分人的水龍頭。
黑北路、大明湖路、趵北路、黑西路沿線分布了至少56處泉水直飲點。11日上午,56處直飲點中有44處都有人在使用,遺憾的是這些使用者中只有一名是游人,其他43處均有用大桶接水的市民。而且36處直飲點都有3名以上接水客,他們邊接水邊聊天,儼然成了社交場所。
在大明湖南門附近一直飲點,兩名手持自拍桿的外地游客看到直飲設施很是新奇,圍上來一陣拍照,可是兩個出水口卻全被接水客占據。過了大約三分鐘,接水客始終沒有停歇的意思,看看空了半邊的水桶,兩人怏怏地離開了飲水點,最終也沒有嘗到甘洌泉水的滋味。
“真是泉城啊,你看他們還有這樣的水龍頭讓大家打水。”這么多人大桶小桶在飲水點接水,甚至讓不少外地游客誤以為直飲點就是供市民接水而設。
膠帶、布條、三輪車…為接水全副武裝 直飲點只有持續摁壓才能出水,而且出水量和噴水高度均不大,直飲尚可,想要接哪怕一瓶水都絕非易事。更何況是接滿20升的水桶呢?可是,這樣的問題對于接水的大桶客來說根本不算個事。
不同的飲水點有不同的情況,可每一個大桶客都有各自的竅門。他們中有的攜帶大大小小多個水瓶、水桶,有的直接找來磚塊、石塊壓在出水摁鈕上讓出水口持續出水,然后用大桶對著出水口接水。接到一定程度無法繼續接水時,換用小瓶上陣,接滿小瓶后倒進大桶,如此再三,直到所有的容器全部裝滿。
還有一些大桶客更為先進,他們或者用寬寬的布條,或者用一種黑色的膠帶,把摁到出水狀態的摁鈕纏上一圈,如此出水口就一直保持出水狀態。
用桶對著出水口接?這多累手,還冷,有經驗的大桶客可不會這么干!他們有自己的設備,要么是一截黑色的膠皮吸管,要么是洗衣機、空調的排水管,甚至還有醫用的皮管,一頭對著出水口,一頭直插入水桶。接水人一點不用動手,泉水就直接流到了桶里,不僅不累還不耽誤聊天。
有了接水捷徑,大桶客的胃口也變得大了起來。這些“職業”的接水客每人至少備有三個5升的水桶,多數帶著兩三個5升的中桶,一個20升的大桶,一個2升的瓶子。這些裝備有些是手提,絕大多數是放置在自行車、電動車和三輪車上運載。
在大明湖路按察司街口的一處直飲點,甚至有一個大桶客駕駛著一輛摩托三輪車接水,車斗里竟然裝了7只20升容量的大水桶。
記者觀察發現,雖然有種種越來越“先進”的裝備,但受出水口出水量限制,接滿一個5升裝水桶都需要五分鐘以上時間。而且,接水客多數十分重視清潔,接水前又是涮水桶、又是洗瓶蓋,接滿5升都需要七八分鐘時間。接滿一個20升裝水桶則需要30分鐘左右。
如此一來,每人三只水桶接滿都需要半個小時左右時間,直飲點前排隊也就成了常事。在黑北路一家單位上班的韓女士對于這種接水客很是看不慣,可也無可奈何。
接水客有時間等,還有先來后到的規則不怕等,可是游客和口渴的市民卻等不起,有誰能為了喝口水等上20分鐘或半小時呢,就是等5分鐘也不值當啊!
接水客多是老年人,不少坐公交車趕來 根據觀察,接水客的構成也表現出一定的特點。首先,數量最多的是60歲左右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占到總數的70%左右。他們有些就居住在直飲點附近,平時也沒有固定的事情安排,接水成了每天必備的活動。次數多了跟其他接水客甚至成了朋友,接水的同時也包含著社交活動。
還有一些老人并不在直飲點附近居住,甚至都不在歷下區,但這也難不倒他們。多數直飲點距離公交站點并不遠,他們乘坐公交而來,接水之后隨即再乘車而去。
“我們接個水怎么了,又不犯法,要是有人來喝水,我馬上讓給他,一點也不耽誤事。平時沒人它閑著也是閑著,你設這個不就是為了讓接水的嘛。”老人們心里自知接水理虧,但面對記者是否知道直飲點是為游人設計的問題,依舊振振有詞為自己辯解。
也正是因為這些老年人大多時間較自由,不少“熱門”直飲點從天亮到天黑一直被占據著。“早上上班時有人排隊接水,大桶小桶的,下午下班時還在接,這么好意思,他們不知道臉紅嗎?”韓女士說,雖然多數人看不慣這種行為,但接水客卻不以為意,排隊時間長了,甚至有人出面維持秩序,“大家別著急,先來后到,慢慢來,咱小老百姓別自己窩里反,鬧了起來!”
其他還有25%左右的接水客是沿街商家、單位的員工。他們在工作之余用大桶接水,多數是供本單位人員飲用。
最后,還有5%左右的人是年輕人,他們也加入了接水的人群,騎著電動車,甚至開著車到直飲點接水。
(記者 張泰來 許建立 實習生 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