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晚報訊(記者 陳瑋 崔巖 徐潔)進口奶粉、尿不濕,鋼琴、外語各類特長班……如今的80后、90后父母在孩子身上的物質花費毫不吝嗇,但這反而折射出新生代父母在育兒中前所未有的焦慮感。10日在濟南舉辦的山東省家庭教育立法可行性研討會上,發布了一項全國千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八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困惑和焦慮。
功能健全的家庭
勝過萬千教育 近日,一名北京母親講述自己10歲的兒子受同學欺負,被廁所垃圾桶扣頭,再次引起社會對校園暴力的關注。青少年畸形成長造成了校園暴力的產生,而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監護缺失。
山東省家庭教育立法可行性研討會10日在濟南舉辦。
山東省家庭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席王天仁表示,山東是中國家庭教育文化的發祥地,應在家庭教育及其立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調查問卷中顯示,有76.3%的受訪者認為家庭教育立法‘非常緊迫,或‘緊迫’。”
家庭教育的地方立法應該規范什么?《發現母親》作者、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表示,家庭教育立法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護家庭,建設家庭。大量的父母為了工作不著家,孩子在沒有“人”的家庭中無法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中國未成年人的許多問題都源于此,功能健全的家庭勝過萬千教育。因此,最大的教育問題是家庭的問題,功能健全的家庭勝過萬千教育。
“我們今天仍然鼓勵母親離開孩子出去工作,制造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甚至留守嬰兒。”王天仁表示,要通過立法,確立家庭教育的地位,明確父母的主體責任。政府應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比如讓留守兒童跟隨父母,要解決他們上學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趙忠心表示,確立家庭教育的地位,還應明確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門。“我建議仍然由教育部主管,與學校教育、職業教育形成體系,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無縫對接。”
給孩子最好的
不代表就懂教育 提起90后,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非主流、不成熟,還是個孩子”,可當90后的媽媽懷抱呱呱墜地的嬰兒時,還是孩子的她們該如何面對?
1992年出生的濟南女孩李倩,就是一個典型的90后媽媽,自己還沒長大,育兒經驗可謂一竅不通,女兒靠婆婆帶著,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陪著孩子“玩”。李倩坦言,她的“小公主”馬上兩歲了,但從出生到現在,她和老公卻沒怎么抱過孩子,甚至換尿布的次數也微乎其微。對于二人父母職責的缺失,在老人眼里似乎也理所當然,因為在老人看來他們還是孩子,這么早帶孩子確實不靠譜。
凡是女兒用的東西,李倩總是在各種微信群、朋友圈里問遍過來人,挑選最好的那款。育兒過程中遇到難題,怎么辦?雖然沒有經驗,但李倩會跟大部分90后媽媽一樣,選擇上網搜索,尋求“解藥”。
最近,李倩又開始周旋于各個早教機構,她想為女兒選一個最好的早教培訓班“。我希望能教育好孩子,但是過程往往不順心,常常搞得自己心煩意亂。”在李倩看來,走到哪還得想著有孩子,媽媽的身份禁錮了她的自由“,逛個街都不自由,挺孤獨的”。
“各方面都給孩子最好的,不代表就懂教育。”在研討會上,王天仁分析說,上面案例中的家長其實是育兒焦慮的表現,在年輕一代父母身上很普遍。
山東省家庭文化研究會組織的全國千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如何教育孩子存在“困惑”與“焦慮”的父母占比高達81.7%“,嚴重困惑焦慮”的占到14.1%,成為社會與民生的一大問題。這些父母大都是高學歷,他們希望一切做到最好,而這種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常常會導致對孩子的過度溺愛。
父母教育孩子
自身先受教育 “言傳身教,家庭教育應該是一種生活教育。”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趙忠心,今年75歲高齡了。他時常觀察身邊的家長,“很多父母只會拼命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要充電,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理念。”
山東省家庭文化研究會組織的全國千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5.4%的被調查父母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家庭教育知識培訓與咨詢,29%的父母沒有讀過家庭教育的書籍,47.2%的父母認為“家庭教育的關鍵”只是教育好孩子,而與父母自身的教育無關。
“產生大量‘問題孩子’的家庭原因,主要是家長教育的缺失。”王天仁說,由于父母履職教育的缺失與滯后,致使當下很多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存在著誤區,既存在溺愛、錯愛、不會愛的問題,也存在奪愛、失愛、不能愛的問題。
王天仁認為,家長的育兒焦慮,根本上是父母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指導“,為人父母,首先自身要受教育,才能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機制。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