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記者 尹彥鑫
要說車主遇到什么事最煩心,發生交通事故應該排第一。隨著島城機動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交通事故也頻繁發生,事故處理科的民警往往忙得暈頭轉向。11月23日晚上,記者跟隨李滄交警大隊事故處理科民警于文超體驗了一把事故處理,在寒冷冬夜從警車里出來不到2分鐘全身就被凍透,何況處理一起事故少則十幾分鐘多則一兩小時。交警部門提醒,為避免輕微交通事故造成道路擁堵,車主可走快速理賠迅速撤離事故現場。
現場一
摩托車傷人
沒有保險犯了愁 23日19時40分,李滄交警大隊指揮中心通過對講機呼叫事故科民警于文超前往文昌路中南世紀城附近處理一起摩托車傷人事故。記者跟隨其趕到現場后發現,在與文昌路相交的一條東西路上,一名行人倒在地上起不來,一輛魯G牌照的摩托車也倒在地上,駕駛員在與傷者交談。
詢問傷者情況后,于文超讓摩托車駕駛員撥打了急救電話,隨后120急救車趕到現場將傷者送往醫院。摩托車駕駛員提供了駕駛證,民警查驗后確認駕駛證沒問題對現場進行了勘驗,并繪制了事故現場示意圖。由于涉及傷人事故,于文超將摩托車駕駛員帶到李滄交警大隊事故科做筆錄。駕駛員稱當時正在去單位上夜班的路上,由于事發路段沒有路燈,并且傷者穿了一身黑色衣服站在路邊不動,等自己走到跟前時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司機說,雖然自己有駕駛證,車輛也有牌照,但摩托車一直沒有審驗,車輛也沒有保險,因此所有費用只能自己承擔。民警建議駕駛員盡快到醫院與傷者協調并墊付部分醫藥費,一個多小時后這起事故告一段落。
現場二
為了一口氣
小刮擦叫來交警 21時40分,在九水東路與黑龍江中路路口發生一起刮擦事故,一輛白色別克車與一輛公交車爭道搶行蹭在了一起,接到報警后于警官趕到現場。“我走得很正,公交車非要搶行就蹭在了一起。他為什么非要別過來?太氣人了!”別克車的女司機對于警官說。經現場檢查,白色別克車的后視鏡與公交車有接觸,民警讓女司機將后視鏡折疊一下倒車,將兩輛車分開。記者發現,后視鏡刮擦痕跡幾乎看不出來。
“幾乎沒有刮擦痕跡,你們協商一下吧。”于警官調解說。“我就是氣不過這輛公交車搶行,事故也不大,讓公交車司機道個歉就行了。”女司機說。最終在民警的調解下,公交車司機道了歉,事故處理完畢。“非常抱歉,大冷天的還要麻煩你們來處理這點事。”女司機和公交車司機對于警官說。
19:45
23日19:40,文昌路中南世紀城附近發生摩托車傷人事故。約5分鐘后,李滄交警大隊事故處理科民警于文超趕到現場處理。此時,氣溫已經下降到-2℃。
20:10
處理完現場后,由于涉及傷人,于文超將摩托車駕駛員帶到李滄交警大隊事故處理科做筆錄。
心聲
交警出警慢?
有苦倒不出 不少車主有時會感覺交警趕到事故現場的時間比較長,有時候需要等半個多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嚴重浪費自己的時間。記者向于警官反映這一情況后,于警官表示也非常無奈:“有時兩個事故現場隔的距離比較遠,有時報警事故比較多,都會影響我們趕到事發地點的效率。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時段,這兩種情況同時發生,更延長了民警趕到事故現場的時間。”
“接警后,我們都會亮起警燈往事發地點趕,在這個過程中按照法律規定警車是可以不受標志標線和信號燈約束的,但有些司機看這種‘特權’不順眼,不僅不給警車讓路,我們超車過程中他們還故意別警車,非常令人氣憤。”于警官說,“按照規定,這種行為是要受處罰的,但我們著急往事發現場趕,一般沒時間處罰這些司機,同時我還要建議如果是輕微刮擦事故,駕駛員盡量選擇快速理賠。”
于警官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0年在唐山路靠近重慶中路的位置,兩輛摩托車迎面相撞,其中一名駕駛員受傷較重,而另一名受傷較輕的駕駛員扶起倒地的摩托車逃逸。于警官趕到現場后,通知急救車前來救人,隨后展開了追尋肇事逃逸司機的工作。“到醫院對傷者進行詢問時了解到,傷者一家人來青島打工,家里沒什么積蓄,孩子也還很小,當時非常同情他們,就將身上的500元錢拿出來給了傷者家屬。”于警官說,“我們也是靠工資吃飯,多了也拿不出來,就只能意思一下了。”像給傷者錢這樣的情況,于警官和同事們都做過,少則二三百,多則五六百,都是民警幫扶弱小的心意。
21:50
21:40,九水東路與黑龍江中路路口,別克與公交車爭道搶行發生一起小刮擦事故,接到報警10分鐘后于文超趕到現場,經協調,雙方達成一致。
■記者體驗 下車兩分鐘,凍得打哆嗦 23日晚,李滄區刮著大風,室外溫度更是達到了-3℃,在4個小時的隨警采訪過程中,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凍人”。為了寒夜出現場記者特意穿了全身的過冬裝備,秋衣、加絨毛衣、長款防寒大衣全穿上了,但到達現場下了警車,在馬路上站了不到2分鐘,記者全身就被凍透了,回到車上后直打哆嗦。處理一起最簡單的交通事故也要10多分鐘,復雜一點的一兩個小時都要在路上,這種溫度下穿什么衣服都會被凍透,事故處理民警的艱辛可想而知。
記者在跟蹤采訪拍照時,拍幾張照片就要趕緊將手伸到口袋里取暖,而民警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準確繪制現場的示意圖。
“我們處理事故在路上進行勘察時不僅要頂著寒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觀察路上車輛。”自2005年成為一名事故處理民警,于警官這十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安全問題,“在馬路上不一定會遇到什么樣的司機,你不能指望著他們觀察你,你要注意他們,有好幾次出現場過程中,車輛幾乎是貼著我的衣服開過去的。”
“客觀條件的惡劣我們都能克服,但最傷我們心的就是,有的事故司機對我們工作不理解,我們好言相勸,耐心調解之后還落下偏袒的名聲。”于警官說。記者了解到,由于司機在事故責任認定方面不專業,在民警做出責任認定后,一些司機認為自己吃了虧,往往對民警冷言相對。
工作白加黑
失眠是常態 很多人對事故處理民警的工作強度不太了解,記者通過與他們交流后了解到,每四天一個通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的。四天一個通班是什么意思呢?“以周一為例,如果周一值通班上路處理事故,也就是‘白加黑’,周二白天還要繼續上班對前一天的事故進行處理,這就是要連續工作32個小時,到了周五,第二個通班又開始了。”于警官解釋道。
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事故處理民警都“偏愛”失眠。“由于工作黑白顛倒,事故處理民警的精神高度緊張,經常會莫明失眠,去醫院檢查,一點問題沒有,但精神狀態非常差。”于警官對記者說,“更令人難受的是,晚上睡著睡著覺突然驚醒,為什么呢?因為夢見自己的手機響了,打開手機一看,什么電話都沒有!這樣的次數多了,就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精神衰弱,沒有速效藥,只能好好休息,可是工作性質又不允許。”
23時許,記者結束了4個多小時的采訪,臨走時于警官對記者說出了發自肺腑的一句話:“看了太多事故,我們真心希望發生導致家破人亡的事故少一點,再少一點。司機在路上應該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千萬不要存有僥幸心理酒駕或疲勞駕駛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