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1月23日消息 將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62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650元;由過去的低保、低保邊緣家庭為主,拓展到中低收入家庭、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以及外來務工人員……近年來,市南區委、區政府在全力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加大人、財、物投入,認真落實各項惠民舉措,使困難群體得到了切實有效的救助,有力地推動了和諧社會建設。
救助標準“加法” 提升救助水平 將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62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650元;臨時救助標準,由家庭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10000元,提升到家庭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20000元;醫療救助標準,由每人每年累計救助金額最高額度100000元,提升到每人每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130000元。對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的重度殘疾人及80歲以上的低保老年人,再按30%的比例給予救助。截至11月份,市南區保障低保對象3151戶、4987人,發放低保資金4554余萬元,有效保障了困難居民的基本生活。
救助范圍“加法” 提高托底能力 由過去的低保、低保邊緣家庭為主,拓展到中低收入家庭、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以及外來務工人員。以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因病棄醫”等問題為切入點,在救助標準、救助比例、救助范圍、救助手段等方面均實現了突破,有效緩解了因病陷入困境居民的“不能承受之重”。截至11月份,市南區辦理醫療救助27362人次,發放救助金1173.1萬元,人均救助金額4235元。救助人數同比提高220%,救助資金同比提高200%。辦理臨時救助928人,發放救助金283.9萬元,人均救助額3059元。
救助形式“加法” 織密織牢救助網絡 2016年出臺了《青島市市南區“救急難”綜合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了“救急難”工作程序,“救急難”資金由區財政在每年度部門預算中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主要解決居民生活中遭遇的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困難問題,保障困難居民的基本生存權益。目前,共支出“救急難”應急救助金95萬元。
建立信息核對平臺 精準識別困難家庭 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成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出臺核對辦法,健全核對機制。通過人社、國土、水利、海洋與漁業、殘聯、工商、稅務、公安、衛計、公積金管理中心、銀行、交通運輸、婚姻、殯葬、新農合等14個部門,代為查詢、核對其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等狀況。運行以來,對申請低保和已在保的4531戶、8516人進行了經濟狀況核對,其中有1828戶、3896人次因車輛、稅務、社保、工商登記等超出低保標準未予辦理低保或退出低保,使救助工作更加透明、陽光。
建立“首問負責”機制 提高救助時效 與軟件公司合作研發了區、街道“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構建了區直部門橫向聯合、區街一口上下的社會救助信息網絡。
在街道推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設立“社會救助”窗口,方便困難居民求助有門,確保困難居民受助及時。同時,推送部門救助信息共享,提高社會救助綜合效益。
借力“互聯網+社會救助”模式 及時施救 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構建一體化惠民政務服務平臺,推送救助政策,開展社情調查、實現救助申請的跟蹤和反饋。通過手機APP進行救助信息的入戶采集、管理及救助政策查詢,實現“隨時主動發現、隨時報送、即時開展救助”,實現任務分配短信提醒,辦理過程動態監督、辦理狀態實時查詢等功能。進一步強化社會救助部門協作,建立高效、有序、便捷的工作機制。
開展區域特色“精準”救助工作 充分利用政府及社會組織資源,通過社會組織對全區困難家庭入戶評估,根據困難家庭的需求進行綜合評價,形成個性化家庭救助菜單。2014年把為60-79歲低保老人發放低保老年生活補貼作為區辦實事。截至目前,共有12908人次受惠,發放老年生活補貼129萬元;2016年又把為低保、低保邊緣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員發放護理補貼作為區辦實事,對失能人員每人每月補助360元,半失能人員每人每月補助180元。已上報977人,其中,低保戶734人,低保邊緣243人。經評估機構入戶評估,確認符合護理補助條件共計903人。全年共計需要經費約301.5萬元。
搭建“大救助”綜合平臺 市南區自2014年改革創新社會救助工作,搭建“大救助”綜合平臺,成立了市南區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市南區社會救助中心,出臺《市南區關于建立大救助機制實施意見》,14個區職能部門成為區救助工作成員單位,推動各部門救助信息共享,整合優化救助資源,避免重復救助、多頭救助、過度救助和遺漏救助,提高社會救助綜合效益。截止2016年11月,累計統計各部門救助信息37萬余條。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 充分利用市南區社會組織資源優勢,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提供志愿服務、創辦服務機構、設立幫扶項目等方式參與社會救助,通過心理疏導、對從事社區公益勞動表現積極的低保人員給予獎勵等為救助對象融入社會提供幫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高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救助的積極性,目前共有注冊的15個社會組織,455人參與,涌現出了“八大湖和諧社區促進會”、“幫到家”、“陽光暖情”、“市南區社會組織培育中心”等知名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參與救助工作,拓寬了社會救助渠道,促進了社會穩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為市南區推進大救助格局提供良好的條件。市南區獲得首批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范區。2014年7月24日,民政部社會救助司王治坤司長一行來市南區調研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對市南區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文 孫貼靜
[編輯: 宮語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