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評職稱是大事,它與工資、福利待遇等密切掛鉤。長期以來,我國的職稱評定有“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在民間備受吐槽。甚至在基層,有教授感慨“專注教學就是毀滅自己”。好在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多項改革方案新鮮出爐,其中一項就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11月6日《現代快報》) 再牛的醫生評職稱、照樣還得交論文,事業工作再出色、四五十歲也得背單詞,高校謀身份、專注教學的反倒成了傻子……現行的職稱評價體系就是這么個“怪物”,但我們都已經見怪不怪。職稱論文造假到了什么地步?這個問題,早些年的淘寶就足以給出精準的答案。低級的是代寫,是槍手,高級的是職業化造假產業鏈。
如果說,“唯論文,造成了高校里單一的評價體系”;那么,唯資歷則造成了社會單一的人才評定標準。工作要看年限,晉升要看年資,論文要看篇數,培訓要看課時……毋庸諱言的是,在今天,決定人才價值取向的職稱制度改革,已成為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關鍵性短板。為解決這個問題,地區與部門也在不停地“打補丁”:比如人社部于2015年11月份出臺過一份《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河南等地亦曾“大尺度”推進過職稱改革的地方版。不過,這些努力,想要解凍整個板結的職稱制度,仍顯得杯水車薪。
而其實早在今年3月,相關部門便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突出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自主評審。深改組的這份《意見》,系統而鮮明地糾偏了傳統職稱評定中的不合理之處,應時而動,順勢而為。不過,傳統職稱評定上寄生的利益鏈太多太復雜,這陣痛怎么熬過去,仍在考驗著制度設計的初心與智慧。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