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年輕人不愿干柳編面臨失傳 傳統老手藝盼傳承

2016-11-02 10:28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開欄語

  柳編、剪紙、定秤、花邊、打銀器、縫布老虎……這些傳統老手藝曾經是一個時代的見證,留給人們太多的回憶。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這些老手藝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然而,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或是某一個安靜的小鄉村,還有這樣一群老手藝人,他們堅守著一分行當和責任,用生命全力守護那些印證時代變遷的符號。在此,半島都市報《墨城新聞》將推出《尋找老手藝》系列報道,通過老手藝人的故事,來找尋他們身上那份最真實的感動。

  [ 尋找老手藝 ]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春燕

  一把錐子,一根根柳條,在一雙布滿老繭的粗糙雙手的精巧編織下,制作出了一件件形態各異的精美柳編制品。10月31日,記者來到即墨市金口鎮山陰村探訪,近距離感受了柳編的獨特魅力。記者了解到,柳編曾經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紅極一時,但是近幾年由于需求銳減,利潤低,柳編手藝無人傳承,目前正面臨失傳。

  山陰村曾是遠近聞名的“柳編村”

  高玉平是金口鎮山陰村一個普通的農民,他所在的村子便是在當地非常有名的“柳編村”。據悉,在上世紀七八時代,山陰村大部分村民靠柳編養家糊口,特別是簸箕、升、笸籮等柳編更是名揚方圓十里八鄉。10月31日,記者來到高玉平家中探訪,只見他家屋里面到處擺放著各種柳編制作的簸箕和升。“這些都是做好的簸箕,準備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賣。”高玉平告訴記者,制作柳編很有講究,為了保證濕度,他們必須在地窖里制作。隨后,高玉平帶領記者來到村外一處一米多高的地窖里,只見里面大約有2米多高,4平方米大小,不僅狹小陰暗,而且很是潮濕,兩位六七十歲的老人正在里面制作柳編,旁邊擺滿了一堆堆泡好的柳條,還有一些制作好的柳編成品。

  “柳編制作對溫度的要求非常高,不能透風,還要潮濕,而地窖的溫度和濕度適合,這樣就很好地保證了柳條的濕度,否則就會變干變脆容易折斷。”高玉平告訴記者,柳編工藝看起來簡單,前期準備卻很繁瑣,泡料、整理、截料、再泡料、加工……“就拿泡料來說,首先要泡3遍,然后必須過一宿,要不制作的時候柳條心發脆,容易折斷。而且季節不同,對柳條的要求也不同。尤其是夏天溫度高,泡好的柳條必須當天編好,否則容易長毛變色發黑。”說到編織的工藝,已經編了30年柳編的高玉平如數家珍。

  常年蹲地窖,落下一身病

  “一年除了春節和秋收,每天早晨4點就來地窖干活。”高玉平的哥哥高玉滋告訴記者,即使這樣忙碌,一年的收入也差不多只有2萬元。高玉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做一個簸箕需要一天的時間,而成本卻很高,柳條都是從臨沂進貨,每斤5.5元,一個簸箕就需要3斤多柳條,再加上尼龍繩、簸箕腿、“舌頭”等輔料,成本差不多就要30元,而簸箕在集市上只能賣100塊錢左右,這還不算人工費。

  “利潤很有限,但是常年在地窖里低頭干活,腰腿都落下了毛病。”說著高玉滋把雙手伸了出來,記者看到這雙手非常粗糙,關節已經變形,上面布滿了深淺不一的口子。“手指關節勞累受潮也都變形了,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手指頭還發麻疼痛。”高玉滋告訴記者。

  年輕人不愿干,柳編面臨失傳

  高玉滋說這點苦還不算什么,最讓他心痛的是柳編的現狀。“30年前俺們村有70多家干柳編的,現在專業也就我和俺兄弟還有侄子三個人在干了。”高玉滋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現在社會發展了,生活水平高了,而用柳編的人卻越來越少了。以前麥收都是用簸箕揚麥子皮,現在有了專業收割機,根本就不需要簸箕了。

  “以前村里家家戶戶都會柳編,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嫌棄掙錢少還辛苦,都不愿意干柳編,目前村里只有五六位60多歲的老人一直堅持在做。”山陰村黨支部書記黃良顯告訴記者,柳編是祖輩傳下來的老手藝,做出的東西也好看實用,希望它能永久流傳下去。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柳編 手藝 即墨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