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不讓一個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這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有著2423821名貧困人口的山東提出,要舉全省之力,全面打響精準脫貧總攻堅,確保2016年—2017年兩年基本完成脫貧任務,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提前兩年完成目標任務。
沖鋒的號角已經吹響。今起推出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全力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將視角投向全省東中西,聚焦各條戰線,追蹤扶貧戰況,展示扶貧戰果,為打贏扶貧攻堅戰鼓勁助力。 扶貧36計
“窮,但不能窮自在”
救濟與開發并行,讓扶貧對象有尊嚴 69歲的相美芳是膠州市洋河鎮孤山泊村人,自從得了白內障,就不能從事繁瑣的體力勞動,丈夫患有股骨頭壞死,只能依靠雙拐行走,唯一的女兒也出嫁在外。相美芳硬著頭皮進了村委會。為啥?“吃低保!”
“領了低保,吃飯基本夠用了。”不過,相美芳并不愿讓別人知道她吃低保,覺得這錢像是施舍。她說,一拿那錢,就感覺不自在,“可不拿又沒招,年紀大了,種地也沒精力了,總不能出去要飯吧。”
2015年,膠州市全城總動員,實施了強村帶弱村、產業帶動、扶貧園區帶動、公益性就業、合作社帶動、金融扶貧、村村聯合等村莊精準扶貧模式,并選派駐村“第一書記”脫產進駐貧困村,幫助村莊發展。
“作為全國百強縣,膠州幾乎不存在吃不上飯、穿不上衣、住不上房的問題,因此貧困只是生活質量上的相對貧困。”膠州市農業局局長杜潤生說,在精神層面引導群眾自食其力奔小康,破除“窮自在”、“等靠要”等思想局限,這才是更高層次、更高端的精準扶貧。
去年,洋河鎮山相家與孤山泊2個經濟實力較強的村,依托九頂蓮花山休閑旅游開發項目,把東王家莊和郭家小莊2個經濟薄弱村的扶貧工作納入到總體規劃中,村級合作社抱團組建合作聯社,統一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統一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統一購置苗木、化肥、農藥等,統一聘請農業專家授課、指導,統一打造銷售品牌。
也是這一年,相美芳終于等來了機會,她將家里的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自己則主動提出在合作社打工,“咱雖然吃低保,但不是說就可以‘窮自在’,身子還能動就該干點力所能及的。”
孤山泊村支書曹緒成介紹說,村民將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統一管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在合作社務工;沒有勞動能力的,可以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合作社根據收益情況進行分紅。“比起產業增收,工資收益才是見效最快的。”
在合作社,相美芳平日里做一些拔草、施肥、栽樹苗之類的普通農活,每月拿1000元左右的工資,加上每年的土地流轉費1000余元,一年增收萬余元,生活質量比單純吃低保的時候好多了。“最重要的是,憑自己的能力賺錢,這錢花著也舒坦!”
“強弱聯合的扶貧模式,可以通過各個環節實現增收,真正讓貧困戶活出了尊嚴。”洋河鎮黨委書記趙遵路表示,目前全鎮有150余名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在各個合作社就業務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實現務工收入近2萬元,已有63戶貧困戶通過該模式脫貧。預計今年底,膠州市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將全部實現,貧困村和經濟薄弱村將在2018年底全部摘帽。(白曉 劉偉)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