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直機關會議中心一樓大廳里,2016年青島市脫貧攻堅成果展在這里展出。
文/半島記者 李曉哲 圖/半島記者 孟達 報道
半島都市報10月17日訊 17日上午,在市直機關會議中心一樓大廳,2016年青島市脫貧攻堅成果展開展。本次展出通過圖、文、影像等形式,通過詳實的案例和數據,展示了近年來本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成果,展現島城貧困鎮村、貧困家庭的致富之路。
“不忘初心繪藍圖,精準脫貧攻堅戰?!碑斎丈衔?2016年青島市脫貧攻堅成果展開展。最能直觀體現精準扶貧成果的就是貧困人口和村鎮的逐漸減少,而在展覽入口處,一個碩大的柱狀圖展現的正是本市精準扶貧工作從2014年以來的成果。柱狀圖顯示,本市2014年農村貧困人口63887人,到2016年7月底,農村貧困人口17874人;2014年農村貧困戶28535戶,今年7月底7710戶;2014年農村貧困人口分布村4330個,到今年7月底2156個村。并且,根據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本市將貧困人口識別標準確定為年人均純收入4600元,高于國家2300元(2010年不變價)和山東省3000元(2010年不變價)的扶貧標準。
根據貧困對象的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收入來源、脫貧需求,青島組織編制扶貧地圖、精準建立扶貧臺賬、編制薄弱鎮貧困規劃、薄弱村和貧困村脫貧計劃,做到村有發展目標、戶有致富項目,實現一鎮一規、一村一策、一戶一案全覆蓋。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上,青島從去年以來共實施村莊基礎設施項目561個、公共服務項目81個,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提升,農民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造校舍124907平方米,更新學生課桌椅42393套、教師辦公桌椅4011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脫貧就是本市脫貧攻堅的一大亮點。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結合生態保護,本市在很多貧困村鎮探索出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例如,黃島區建設萬畝林場,通過來料加工、鄉村旅游發展服務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即墨市在水源地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扶持貧困戶發展旅游觀光產業;萊西市南墅鎮植樹造林500多畝,扶持貧困戶發展林業特色產業。
“改窮業”、“拔窮根”、“換窮貌”,激發貧困戶的內動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問題。即墨市移風店鎮道頭村貧困戶王淑婷依托電商平臺向外推廣銷售石磨面粉,月收入3000余元;萊西市沽河街道董芝德喂養黑豬,年均純收入十多萬元;黃島區瑯琊鎮齋堂島村石發家開辦家庭旅館,利用“瑯琊@生活”電商平臺銷售干海產品,帶動當地村民走上發展民俗旅游的脫貧致富道路。
■相關新聞 募集200萬助力“巾幗脫貧” 半島記者 肖玲玲 報道
半島都市報10月17日訊 10月17日是扶貧日,當天上午,青島市婦聯、文明辦、扶貧辦聯合在萊西市馬連莊鎮嵐桑村舉辦了一場“巾幗扶貧——‘溫暖行’文藝巡演活動”。據介紹,“文化大篷車”將在農村“婦女之家”巡回演出15場。據悉,今年以來,市婦聯在全市實施“巾幗脫貧行動”共為10434名貧困婦女建檔立卡,整合社會力量募集近200萬資金開展困難幫扶活動。
■扶貧“瑯琊榜” 黃島打出組合拳,膠州把荒山變金山 半島記者 李曉哲
創新扶貧資金購買商業資產模式、發展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產業、探索可復制的扶貧經驗……精準脫貧,各區市都亮出了哪些招數?來看看扶貧“瑯琊榜”。
黃島:創新扶貧模式 黃島區共有經濟薄弱鎮5個、省定貧困村3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35個、貧困戶4757戶、8390人。2016年該區安排扶貧專項資金9648萬元實施“精準扶貧”,按照脫貧后再享受兩年政策的原則,總投入超過4億元。
該區探索實施“扶貧專項資金購買商業資產”扶貧新模式,打出加大總量投入、優化資金使用、創新增收方式等政策組合拳,將扶貧資金變成優質有形資產,將資產收益變為鎮村發展的長期資本,為貧困村早日脫貧、貧困地區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和資金保障。
該區搭建了國企扶貧開發平臺青島西海岸富民集團,實施“國企+貧困村”兜底幫扶模式,發揮65個貧困薄弱村專項扶貧資金的杠桿效應,以成本價購買國企優質地段商業資產,產權與收益歸村集體,村集體授權西海岸富民集團統一進行資產售后承租經營,國企兜底保障8%的收益率,超出部分收益仍歸貧困村集體享有。目前,65個貧困薄弱村已經獲得了第一年度保底收益金284萬元,有效增加了貧困村資產收益。
膠州:荒山變金山 膠州市洋河鎮受山多地少、土壤貧瘠、工業企業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等因素制約,鎮弱村窮民不富,是膠州市精準脫貧任務最艱難的鎮。膠州市堅持一村一策,加強產業“造血”,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富有洋河特色的產業帶動脫貧新路子。2016年該鎮所有526戶貧困戶將率先全部脫貧,2017年全鎮23個貧困村將率先全部摘帽。
為了讓村民富起來,該鎮堅持向讓貧困戶的腦袋先“富”起來,抓好精神脫貧關鍵一環。對于通常依靠政府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的貧困村,積極組織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走出去”學習,增長見識、開拓視野,理清發展思路。比如該鎮堯洼、山周等村,去年組織去壽光、臨朐、萊西等地參觀學習設施蔬菜、高效作物種植經驗,堅持因地制宜、學以致用,各村莊根據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種植傳統、改變小麥、玉米單一種植結構,紛紛引進高端、高效作物種植,建設了采摘園、觀賞園、精品果園等,培育起適合村莊特點的特色主導產業,實現了自我發展、自我脫貧。
洋河鎮還發展起來了多種脫貧模式。洋河鎮有荒山71座,很多貧困村環山而落,針對這類貧困村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洋河鎮立足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產業定位,引進龍頭企業青島華普索道有限公司,于2014年啟動建設九頂蓮花山旅游扶貧產業園項目,規劃面積1萬畝,流轉農村土地4000多畝,打造高端度假生活、戶外運動健身、農業休閑觀光三大板塊,變劣勢制約為優勢資源,通過產業開發補齊了脫貧短板。洋河鎮東王家莊村是省定貧困村,通過九鼎蓮花山旅游扶貧產業園帶動,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將400多畝土地流轉給開發企業,整合荒山資源發展藍莓、櫻桃、紅參果等采摘鄰國種植,現已建設農業設施大棚3個,停車場1處,農產品超市1處,民俗點10家,實現農戶與集體雙增收。
萊西:“N+”扶貧模式 在萊西,精準扶貧演化成“N+”扶貧模式,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經驗。
萊西市姜山鎮發揮大企業多的優勢,采取“園區+薄弱鎮”“大企業+貧困(薄弱)村”、“企業+貧困戶”、“企業+貧困大學生”、“慈善協會+貧困戶”等模式,幫扶貧困人員,尤其是殘疾人、有困難學生的家庭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以特色產業助發展,以特色產業增優勢,目前萊西市已培育形成院上鎮油桃、馬連莊甜瓜、河頭店鎮蘋果、日莊鎮葡萄等特色優勢產業,在做強傳統農業的同時,通過海升果汁、浩豐食品等龍頭企業帶動,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放大蔬菜、果品等優勢農產品增值效應。
目前萊西旅游+扶貧幫扶28個貧困村和經濟薄弱村培育了特色主導產業,成立示范專業合作組織32個,培育鄉村旅游示范點兒22個、“好客人家”34個。
資金整合+扶貧模式,充分發揮資金規模效應,整合各級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起來集中使用,用于產業發展。比如經濟薄弱鎮日莊鎮在建設溝西村高效農業園區大棚項目時,集中利用傅家莊、西埠、溝東等13個貧困村莊的扶貧資金650萬元,共建造鋼結構連體大棚9棟。項目主體建成后,由13個村莊聯合對外公開招標出租,項目招租所得收益,在日莊鎮政府的監督下,先支付農戶土地流轉費,并預留5%費用用于維修大棚設施,剩余利潤由13個村莊平均分配,作為村集體收入。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