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0月16日消息 信手翻看阜安小學音樂教師、膠州市職工讀書演講比賽第一名獲得者魏垂兵創作的每一頁那不完全熟悉,卻又都非常親切的一句句歌詞、一個個音符,腦海中仿佛浮現出了魏垂兵20多年來,在追尋音樂藝術真諦這條道路上,頑強、執著,奮力前行的厚實身影……
魚戀水/蝶戀花/我最戀我那久別的家/屋后的的白楊樹喲/窗前的茉莉花/還有房頂那一片片紅紅的瓦//啊/想家/啊/想家//我多想變成一只白鴿/飛回我的家/看一看挺撥的的白楊/聞一聞茉莉的花香/摸一摸那一片片紅紅的瓦//……這首曾發表于金膠州報的《想家》的歌詞,讀來很接地氣。
魏垂兵是膠州土生土長的人,他對膠州民歌、膠州秧歌、膠州茂腔等等,這些膠州獨具的特色藝術的探索、挖掘、整理與創作,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一個飽含對家鄉文化的摯愛,充實著自己的創作激情和靈感,才有了今天藝術創作上的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魏垂兵。他像一個莊稼漢,把創作音樂的觸角,扎根于膠州這片富饒而情感的泥土。于是,獨唱、重唱、小合唱、舞蹈音樂等多種體裁的優美樂音,從他筆端或電腦里呼嘯而出。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所表達出來的,正是魏垂兵20多年來所根植的這片熱土,維系和激勵著他在音樂藝術上,不斷探索、發現、創新、創作,乃至走向成功的真正動力和源泉!
今年47歲的魏垂兵,1990年畢業于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同年分配到阜安小學當了一名音樂教師,并負責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學校的每次藝術活動,他都會認真的去組織,每次活動都會搞得井井有條,豐富多彩,受到學校領導、老師和學生的稱贊。他自己也曾多次代表學校、辦事處,參加膠州市以及青島市教體系統的多項文藝活動,他輔導的學生也都屢屢獲獎,甚至有的都和他一樣,走上了音樂教育之路。
特別是2000年,他全家入住市南小區后,他更加熱心于公益事業,發揮自己的音樂特長,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把小區的文化活動搞得紅紅火火,連續在小區內舉辦了十五屆“歡樂在市南”消夏文藝晚會,組織了小區合唱隊、舞蹈隊、器樂隊。每次晚會前期,他都義務組織排練,現場指導,精心策劃,撰寫主持詞,編排節目單,晚會上,他既要主持,又要演唱,成為社區活躍第一人。
居委會主任說,每次辦晚會,交給魏老師,俺們總是很放心,他可是我們居委會的常客,“歡樂在市南”消夏文藝晚會成了市南小區每年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年觀看晚會的老百姓人山人海,他被小區的人們親切的稱為“小區里的藝術總監”。魏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住在小區,就要奉獻小區,發揮我的藝術之特長,為小區文化活動做貢獻。我很自豪,也很快樂。”
近幾年, 魏垂兵空暇時間不斷走出自己的小區,也為別的社區搞活動,阜安阜北社區的軍民共建晚會、納涼晚會,映月社區的消夏晚會,膠州軍休所的慶七一晚會,中云郭家瑩社區的社區晚會等等,都能看到他主持、演唱的身影,他也曾多次跟隨當地藝術團被邀請去萊蕪、濰坊、威海等城市走基層進行慰問演出,都受到當地觀眾的一致好評。作為從李哥莊鎮魏家屯村走出來的魏垂兵,從沒有忘記報答感恩家鄉父老,連續幾年,他都抽空回到村里,幫助村里的幼兒園排練節目,教著村里的大爺大媽們扭大秧歌,練唱歌。今年,他又被邀請回到村里,參加了三屯管區鄰里藝術節文藝晚會。晚上,魏垂兵聲情并茂的演唱了三首歌曲,《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我熱戀的故鄉》《父老鄉親》,贏得臺下家鄉老百姓的熱情掌聲,感動了臺下的所有觀眾。
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猶如魏垂兵滴滴辛勤的汗珠;一段段優美的旋律,宛若魏垂兵步履堅實的串串足跡……青島市藝術教育管理先進個人,膠州市第二屆“關愛明天.普法先行”先進個人,膠州市第八屆教職工文藝匯演一等獎、膠州市“中國夢.國慶情”全市職工讀書演講比賽第一名、膠州市少兒舞蹈大賽優秀指導獎等等榮譽稱號,也都為他充滿激情的文藝之路鍍上了金色的光環。
魏垂兵說:“我最幸福的時刻,是在下雨天,一個人,靜靜地傾聽那嘀答的雨聲,這時候,世間一切我都不會考慮,眼里心里,只有那大自然的靜美,尤如天籟般的雨聲……”此時,已是深夜,窗外或許刮起沙沙地風聲,或許雨點正敲響了久違甘霖的莊稼;此時,已是清晨,或許陽光燦爛,亦或霧氣冥朦……魏垂兵,是否又走上陽臺,亦或正站在田野,在靜聽或仰望世界萬物的聲音?!靈感突發,思緒飛揚,那首壯麗人生的樂章飄渺而曼妙,正震撼著我們的耳郭以及我們的心臟!文/圖 半島網/馬立瑜 通訊員 東籬
[編輯: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