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詢機構統計顯示,短短兩年內,微信公眾號刷量市場規模從215億元升到378億元,八成營運類公眾號有過刷量行為,一些大號的平均真實閱讀量只有顯示閱讀數的三成,泡沫在數輪循環中越吹越大……
“買關注”兩年狂增163億元
在過去一年里,我國先后冒出了200多家直播平臺,動輒吸引億元級的風險投資。其數據造假更成為泡沫:2015年曾出現一直播平臺顯示觀看人數超過13億人的事件;網友表示某直播使用黑屏長達三小時,仍有20多人“不離不棄”。
虛高的量推升企業的估值,估值帶來的資本涌入讓運營者獲得更多廣告收入,收入的一部分可以再次用于“買關注”,泡沫在數輪循環后越吹越大。一位新媒體業內人士說,從去年開始,微信公眾號的廣告收費標準不斷提高,公眾號年入百萬元甚至千萬元并不罕見。造流量賺廣告,于是成為快速獲取利益的“捷徑”。
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咨詢9月29日發布報告說,微信公眾號刷量市場規模,在過去三年里始終保持著高速的增長態勢,2014年市場規模為215億元,到現在已升到378億元。80。6%的營運類公眾號有過刷量行為;存在造假行為的微信公眾大號中,平均數據真實度只有顯示閱讀數的30。7%。
誰是黑色產業鏈“接盤俠”
長遠來看,刷量破壞了微信目前倡導的綠色生態,讓原創內容沒法變現,讓微信的廣告增長受到威脅,讓優質賬號沒法和商業賬號抗衡。
微信平臺本身也是刷量的“受害者”。“自媒體和微信是競爭關系。大號能夠自己接廣告,會擠壓廣告商在‘廣點通’體系下投廣告。真正的內容創業者更是“冤大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魏武揮認為,當微信刷量成為常態,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些實際上訪問量很低的公號因為刷量可以拿到巨額營銷收入,而本分的公眾號因為不刷量卻拿不到生意。
因為刷量而產生的以億計的隱性成本,表面上看是由公眾號、投資人和廣告主來承擔,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隨著企業運營成本的水漲船高,廣告公關費用的日漸增長,這些都會被計入企業成本,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收益,只能讓這些成本由終端消費者消化買單。
刷量產業鏈短時難消除
但是目前因為刷單、刷量被處罰的案例卻不太多。公開信息顯示,安徽銅陵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曾抓獲一利用網絡刷單為客戶提供虛假業績牟利的犯罪團伙,現場查獲作案電腦20余臺、通訊卡3000余張。令人驚訝的是,涉案人員均為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將自己的“刷單”業務打著“青年創業”的幌子,收集掌握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的商家信息,利用虛擬機登錄商鋪提供刷單服務,不到一年時間獲利近百萬元。
然而要懲罰刷量行為,套上哪條法律條文,著實讓執行者陷入了尷尬。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春泉說,刷量欺騙了第三方,誤導了投資人和消費者對商品服務、質量等要素的判斷,從民事角度說是一種不誠信的欺詐或詐騙行為,涉嫌虛假宣傳,同時又與不正當競爭、虛假廣告“沾邊”。
這讓不少靠刷量謀生的人對于刷量法律風險不在意。“微信很難實現永久性封殺。刷量的產業鏈經過技術的調整,還會恢復繼續走下去。”一名刷量人員說。 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