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展示抗美援朝紀念章。
文/圖 半島記者 肖玲玲
又是一年重陽時。10月8日上午,八大關街道聯合青島療養院走進金口路社區兩戶老人家中,開展入戶義診活動,為其進行心電圖、血壓、血糖等檢查。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老人中,85歲的于秋萍老人是一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黨員,60多年前,她在朝鮮隨軍“征戰”沙場,“主要是負責野戰所醫護工作”。
搪瓷缸紀念章珍藏60多年 10月8日上午9點半,記者隨八大關街道及青島療養院工作人員來到金口路社區于秋萍老人家中,已經85歲的她氣色很好,而且耳聰目明。療養院工作人員在給老人做了檢查后,提醒老人血壓有點高,心率有點快,不過沒什么大問題,只是需要定期查體,老人則笑說,“見到你們有點緊張,太高興了,所以心跳有點快。”一屋子人都被老人逗樂了。
記者環顧四周,發現老人家中窗明幾凈,干凈清爽,很難相信這是一位85歲老人的房間。原來,她曾參加過抗美援朝。說著,她從床頭拿出了一本相冊,翻開里面,一張張穿著軍裝的獨照、合影無不訴說著那段難忘的軍旅生活,于秋萍一邊用手摸著一張五人合影,一邊感嘆道,“這里面現在就剩下我和這位戰友兩個人了,其他三人都去世了。”接著,她又從床頭的柜子里,翻出了一個搪瓷缸,上面寫著“贈給最可愛的人 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這個我一直留著,60多年了。”同樣一直留著的,還有兩枚紀念章,分別寫著“抗美援朝紀念”“和平萬歲”,這兩枚紀念章被于秋萍用手絹包裹著,放在搪瓷缸中。
20歲赴朝在野戰所行醫 于秋萍老家四川,1964年來到青島,“我是1949年12月參的軍。”當時18歲的于秋萍前往東北,學習醫護工作。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951年初,20歲的我隨軍出國,來到朝鮮,主要負責野戰所醫護工作。”據她介紹,“參加抗美援朝的戰士,很多都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身體不太好,容易生病,我們就是治病的,負傷的傷員一般由外科負責。”
于秋萍到朝鮮的時候非常冷,雖然身上穿了棉襖、大衣,也無法抵御刺骨的寒冷,很多戰士得了肺結核、傷寒病,“有一位戰友晚上犧牲了,那時的感受我至今難以忘懷。”于秋萍說,當時,為了不影響到防空洞里的其他戰友,她和另一位醫護人員將犧牲的戰友抬了出去,當時才20歲的她渾身發抖,過了很久才緩過勁來。
摸黑工作嚴防敵機掃射 雖然不用直接面臨敵人,于秋萍每天的節奏卻沒有絲毫輕松之處,“生病的戰士都居住在朝鮮老百姓家中養病,吃藥打針都需要我們醫護人員上門照料。”就這樣,白天晚上,白班夜班,一周一輪,“當時醫療條件差,我們只能一人背著一口小鍋,到地方了就生火燒熱水,為醫療器械消毒。”而這還不是最艱苦的,“敵人的飛機白天晚上都在頭頂盤旋,而且飛得很低。馬燈也不敢點,因為下面一旦有燈火亮,上面敵機立馬就會掃射。”所以,他們只能摸著黑在小山溝里轉來轉去,直到為所有病號打完針,喂他們吃完藥。
1952年底,于秋萍所在的部隊行軍至鴨綠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964年底,丈夫轉業到青島,于秋萍一家就在青島定居下來。然而,安定的日子沒有過太久,“1971年,我對象就去世了。他走前跟我說,我只要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就是完成任務了。”當時,他們的大女兒13歲,兒子9歲,小女兒6歲,于秋萍剛40歲,就這樣獨自養大了三個孩子,現在苦盡甘來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