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中國供圖 制圖/寧付興
半島記者 李曉哲
小蘇打餓死癌細胞?這些天有關此內容的文章在各地朋友圈內迅速傳播,尤其是一些長期忍受病痛折磨的腫瘤患者更像是看到曙光一樣。但這樣一則報道也引發了爭論:點贊者認為新療法能普惠廣大患者,讓患者看到了希望;喝倒彩者則認為,消息聳人聽聞,不講究科學性,誤導讀者;還有人質疑研究本身的內容真實性。對此,本報記者試圖還原事件過程,并邀請醫學界和媒體界專業人士對事件予以點評,揭示事件的真相及背后的深意。
朋友圈瘋轉“驚人”成果 9月22日,《錢江晚報》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條新聞,名為《浙江醫生真牛!用十幾塊錢的小蘇打餓死了癌細胞》。報道稱早在2012年,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團隊,就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癌細胞輕易餓不死的原因,也找到了一個餓死癌細胞的方法。胡汛教授團隊和浙二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團隊合作,在40位中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嘗試了這種新的治療思路,有效率100%,初步統計病人的累計中位生存期超過3年半。
而這一事件真正發酵引起轟動是在網上,在朋友圈里。朋友圈內轉發無數,各路自媒體也紛紛轉載。根據清博指數9月25日發布的周榜單,“人民日報”公號的《重大突破!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位居榜首,閱讀數輕松實現10萬+,點贊數都突破了三萬。人類面前的這座癌癥“大山”難道真靠物美價廉的小蘇打給搬走了?
各方爭論聲此起彼伏 被廣泛關注的同時,爭論聲也此起彼伏,并且越來越呈現兩極化分布。“好像很牛的樣子,那些建立在分子生物學上的藥物徹底被打敗了。”“這個應該可以拿諾貝爾獎了吧。”“老是用這樣的標題吸引眼球。根本就是停留在實驗室里的東西。”評論里眾聲喧嘩。
對于這一事件,各個公號之間也爭論紛紛,直接影響是點擊量都蹭蹭上漲。公眾號“菠蘿因子”24日發文《小蘇打餓死癌細胞?!不要總想搞大新聞嘛》,點擊量10萬+。
“得了癌癥還是老老實實去大醫院吧,千萬別在家吃什么小蘇打。”“高,實在是高,給醫學者致敬,知識的力量無窮大。”“頂,不管行不行,都是個美好的消息,希望可以實現!”……網友評論更加喧囂。
這一報道如此受關注,甚至研究者所在的單位電話都被打爆了,對此《錢江晚報》在9月26日頭版頭題報道了《小蘇打真能餓死癌細胞嗎,浙江醫學教授的發現,不可避免成為最熱話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兩位教授再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是注射小蘇打,不是喝蘇打水,這項研究是真的,但有嚴格定義》,對人們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解釋和進一步闡釋,以正視聽。
而其他媒體也關注了這一事件。行業報紙《健康報》在9月26日同樣在頭版報道了這一事件,所用的標題為《堵血管+小蘇打或能“餓死”肝腫瘤》。增加了療法的描述限制條件,并對結果的預估和作用腫瘤種類加以了限定。
■研究還原 餓死腫瘤細胞,方法對路或真能行 此次引發廣泛關注的研究本身是怎樣的呢?據悉,這是由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團隊和浙醫二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的療法,8月份發表在學術雜志《eLife》上。研究中,40位原發性肝癌病人在接受該治療后,客觀反應率100%。報道中稱,據初步統計,病人的累計中位生存期超過3年半。而在此之前,晚期肝癌治療經過30年的努力,才突破了半年中位生存期。
報道中“十幾塊錢的小蘇打餓死2.6L腫瘤”的例子,源自一位40歲的晚期肝癌患者王女士。她黃疸超過正常值20多倍,因為腫瘤巨大壓迫膽管,失去了手術機會。她接受了4次“TILA-TACE”即小蘇打配合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治療,醫生在她體積約2.6升的肝腫瘤中注射小蘇打,再把輸送養分的血管封閉起來。第一次治療2周后,王女士的黃疸降下來了,肝腹水也沒有出現;4次這樣的治療下來,王女士的身體狀況都很好。
根據專家的解釋,這一療法的原理的確是“餓死”腫瘤細胞,但像有傳言所講節食效果并不好,這是因為雖然腫瘤需要葡萄糖獲取物質和能量的代謝,剝奪葡萄糖,腫瘤細胞就會死亡,但研究發現,腫瘤中如胃癌的糖含量很少,腫瘤仍然能瘋長。研究人員發現,乳酸可能是腫瘤餓不死的幫手。
這一研究團隊由此想到應對的方法,用堿去除乳酸分解出的氫離子,形成不穩定的碳酸很快溶解于血液,破壞了乳酸的作用;再想辦法阻斷腫瘤營養來源。這項研究成果2012年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病理學》雜志上。
從2012年開始,胡汛團隊和晁明團隊合作,在40位原發性肝癌病人身上探索實施“TILA-TACE”療法,即將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和小蘇打結合的方法,應用在原發性癌細胞肝癌患者身上,從而得到了此次報道中的結果。
各方聲音
科普報道不能忽視專業性與客觀性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陳惠華博士:
該事件所涉及的是初步臨床研究,這項研究很有意義。“牛,浙江醫生用十幾塊錢的小蘇打餓死了癌細胞”,“十幾塊錢的小蘇打,餓死了2.6L的腫瘤”,這些見諸媒體的提法均不嚴謹,而且極易誤導讀者和患者。媒體的報道基本陳述了事實,讀者如能耐心、認真閱讀整篇報道,并輔以思考,會明確小蘇打配合TACE(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在該研究中對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單純TACE。“也許有些媒體的出發點是好的,通過博取眼球的標題,通俗易懂的行文達到科普的目標,但忽視了專業性與客觀性。”目前尚不可知是否會有患者要求醫生用小蘇打為其治療腫瘤,畢竟這只是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療效方法,從倫理學角度講,醫生不能擅自采用。在涉及專業性強的新聞時,媒體人應反復與專業人員溝通核實,力求傳遞專業、客觀的信息。醫媒之間需要更多的溝通,共同為“健康中國”的順利實施貢獻力量。
研究結果有待
多中心大樣本等研究檢驗 市中心醫院副院長馬學真: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不一樣,惡性腫瘤容易侵潤,容易轉移。報道里提的有效率并不是治愈,有效是對局部的、個別病灶的控制,而不是治愈。而且其他傳統治療手段,像精準放療、無水酒精治療、射頻治療、粒子植入,有效率都比較高。報道中這一研究的意義在于告訴大家一個比較簡單的治療手段取得了好的效果,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方法。但能得到同行、業界的認可,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包括用小蘇打跟傳統的方法進行同步對比研究,這樣的結果才是可靠的,可以推廣的。對于醫學科普,民間傳得很多,尤其是微博微信上,這些后臺要做一些監控。一些不良信息微信后臺都有屏蔽,而科普性的東西更應該這樣,比如保健品治療腫瘤、神秘療法等,一旦患者相信了危害性都很大,都應該進行約束。
新聞要求現象真實
更應本質真實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教授歐陽霞:
新聞要求真實性,這是新聞報道自身規律決定的,新聞報道要反映客觀事實的原貌。盡管現在傳播平臺、手段千變萬化,但對于新聞真實性的追求恒定不變。其中,新聞要現象真實,更要本質真實。這個報道是現象真實的,的確有這種現象發生;但對于本質的判斷可能出了問題,“小蘇打餓死癌細胞”,不是這么簡單的問題,可能還有一些大環境、條件等限制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記者簡單判斷總結為這樣一句話,并以此為標題,存在新聞的專業素養缺失;同時作為行業報道還存在科學素養的缺失,對于科學的判斷也是薄弱的。專業性科技新聞,要有充分的準備,有詳實的采訪,不懂的問題還要深入研究。新聞的要求很高,科學報道還要有科學素養,對記者提出更高要求。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