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南區團島農貿市場,一個攤主將顧客選好的海米放在一臺電子秤上,然后按下幾個按鍵后,“咔咔咔”,電子秤就“吐”出了一張小票,上面印有該筆交易的時間、攤位號、商品種類、金額等信息;而與此同時,在轄區市場監管所的監管平臺上,剛才的交易信息已經可以看到了。要說這一功能是如何實現的,還要從電子秤說起。通過“互聯網+稱重”,它已經成了農貿市場消費可追溯體系中的關鍵一環。
據市南區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員介紹,前期,市南區市場監管局在中山路干海產品一條街試點了可溯源電子秤,遠程監控并記錄電子秤使用和交易情況,第一時間鎖定和查處缺斤少兩等欺客宰客行為,開辟便利維權新途徑,中山路周邊干海產品投訴數量下降近80%,這讓監管部門從中看到了治標又治本的方法。
據悉,可溯源電子秤打印銷售小票與超市柜臺的收費電腦類似,可顯示交易時間、交易攤位信息、購買商品類別、購買商品數量以及單價,隨時隨地有據可查,進行有效的責任追溯,避免消費者與商戶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扯皮”。此外,可溯源電子秤還配有pos機,消費者可以刷卡消費,為不愿帶零錢出門的消費者提供了方便。
“這對我們消費者來說是最大的保障,不能缺斤少兩,可放心消費。”家住臺西的姜大媽是團島農貿市場的老顧客,說起推廣使用可溯源電子秤,她高興地說,“用這種可以追溯的電子秤,商家省心,我們消費更放心,要是買東西出了問題,商家想賴也賴不掉。”
消費者放心,商家也對電子秤點贊歡迎。在團島農貿市場內經營一家水果攤的儀女士說,雖然原本使用的電子秤也不會缺斤少兩,現在安上了可溯源的電子秤讓消費者能更加放心,也增加商家的信譽度,對整個市場來說都是好事,“名聲出去了,將來的客源肯定越來越多。”
在現場,市南區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還進行了現場演示,每臺可溯源電子秤正常使用時都有狀態顯示“正常”,而當工作人員卸掉兩個螺絲后狀態就顯示警告,這臺電子秤也將沒法使用。此外,該系統還率先開發了消費者使用的手機APP,消費者安裝到手機后,通過輸入電子稱打印小票記載的攤位號,查詢自己交易的系統記錄數據,進行核對,保證消費者放心消費,避免商戶與消費者之間的糾紛,對雙方維權都有好處。同時,該秤具備刷卡結算的功能,消費者不用帶現金就可在農貿市場買東西,為消費者帶來便利,也充分調動廣大商戶使用可溯源電子秤結算的積極性。 文/圖 記者 尚青龍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