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區人民路西端,有兩處分屬于市畜牧局和醫藥公司的老家屬樓,2014年5月,住在兩座樓里的十幾位退休老人,因為共同的愛好和追求組成了一支圓夢志愿隊,兩年來堅持開展敬老幫困、扶弱助殘、奉獻愛心等“微公益”活動,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件件瑣碎的小事兒,把全樓的鄰居都緊緊凝聚在了一起,譜寫了新時期和諧鄰里的美好篇章。
扶老幫困獻愛心,鄰里一家親
“志愿服務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的好心讓我終生難忘”。畜牧局家屬樓劉德葉感激地對記者說。劉德葉多年前丈夫去世,本人又因車禍傷了腿,一直沒痊愈,每月的水電費都由住在同單元五樓的志愿服務隊隊長于先錫幫忙繳納。
今年82歲的葛守生是住醫藥公司家屬樓的一位退休老人,由于常年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去年6月,老人半夜高血壓和糖尿病突發,老伴找到了住在同單元的于先錫,于隊長二話沒說迅速趕到五樓,撥打120救護車,將老人及時送到醫院,挽救了老人的性命。
于先錫說:“我們志愿隊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也近50歲了,能帶領老哥們、老姐妹發揮余熱,幫助別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心里感到非常高興。”自成立以來,圓夢志愿隊堅守“以老敬老、倡導敬老”的理念,抱著一顆愛心,以甘愿奉獻的精神,敬老助老,為社區老年人奉獻自己的愛心。據統計,兩年多來,累計走訪慰問老人20人次,結對幫助困難老人10名。
真情服務社區,方便你我他
志愿隊隊員們居住的老樓院,一共66戶。兩個樓院之間被一條小路隔開,涇渭分明,由于分屬兩個單位,加之住戶少物業不愿接管,環境衛生比較差。針對這種情況,圓夢志愿隊協助社區承擔起衛生保潔和小區治安等工作。在隊長于先錫的帶領下,服務隊的隊員們義務為小區打掃衛生,收電費、日常治安巡邏,報紙快遞免費服務上門。每年為小區居民收發信件、報紙、代交電費400余次。
通過組織外出旅游、演出等集體活動,增強鄰里間的認同感,宣傳尊老敬老觀念,促進家庭和睦。畜牧局家屬樓三樓王女士,婆婆80多歲得了老年癡呆,姊妹幾個輪換著伺候。久病床前無孝子,時間長了姊妹們就有點煩了。在一次去連云港旅游的活動中,于先錫現身說法,通過典型事例,宣傳“父慈子孝”的傳統孝道,讓王女士備受感動,回家后,她說服了老公和姊妹,從此都爭著照顧自己的老人。
活躍社區文化,譜寫和諧新篇章
每到夜幕降臨,李園街道黨委大樓前的廣場上,人來人往,鑼鼓喧天,跳舞的人們踏著律動的節奏,在音樂和閃爍的霓虹燈下翩翩起舞,成為周邊小區一道靚麗的風景。這是圓夢健身志愿服務隊每天的必修科目。活動緊緊圍繞街道做好人、做孝子、做好事、尊禮儀等弘揚正能量這一主題,內容豐富多彩,表現形式不拘一格。
每逢節日,他們積極與街道聯手,先后舉辦了多場廣場舞大賽。利用周末到企業、敬老院、村莊義務演出,為單位和老人送去精神食量。據統計,兩年來志愿隊累計到企業村莊演出20余場。他們的“推開一扇門,鄰里一家親”成為李園街道響亮的公益服務品牌,今年7月23日,他們的事跡被青島電視一臺《今日》欄目制作成專題片,搬上了熒屏,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打開房門敞開心門凡塵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一家有難,眾人相幫,傳遞出鄰里的溫暖情義,弘揚著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孟子·滕文公上》有言:“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和睦。”在過去的農村,家家戶戶都熟悉親近,常來常往,傳統的鄰里關系如醇厚的美酒,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留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鄉愁記憶里。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簡單化和城市人口流動化日益增強,傳統鄰里關系模式的根基不斷遭到沖刷。樓房越建越高,居住越來越集中,鄰里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甚至是門對門的鄰居,常年也難以說上一句話。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目標。融洽的鄰里關系是構建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文明進步的前提,對于社會和諧穩定具有積極作用。當下,要構建融洽的鄰里關系,不能簡單沿襲復制過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模式,而是必須緊緊跟隨時代步伐,努力完成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近些年,我國不少城市社區以推進鄰里之間“和睦、團結、關心、幫助”和建立鄰里之間新穎關系為目的競相舉辦“鄰居節”,博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和積極參與。去年,我市也舉辦了首屆“鄰居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睦鄰活動,為社區居民架起溝通連心的橋梁,創造一個互相認識、互相交流、互相幫助的平臺,讓居民在活動中感受真情,拉近鄰里間的距離,增加社區的融合度與和諧度。
構建和諧鄰里關系,主體是社區和居民。作為城市社區應努力搭建“鄰里互動,社區聯動”的活動平臺,多為居民提供相互溝通交流的場所和方式,更好地發揮服務群眾、排憂解難的作用。作為居民,應積極行動起來,“打開房門,敞開心門”,像李園街道“圓夢志愿隊”那樣,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讓陌生的鄰居熟悉起來,讓疏遠的鄰居親近起來,讓寂靜的樓道熱鬧起來。
[編輯: 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