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扒皮魚”是許多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魚皮剝掉后露出白嫩的魚肉,清蒸、紅燒都饒有滋味。近年來,隨著捕撈量的大幅下降,市面上已難覓“扒皮魚”的蹤影。記者昨日從黃海水產研究所了解到,該研究所研究人員成功培育了俗稱“扒皮魚”的綠鰭馬面苗種。 “青島籍”海水養殖家族再添新品種,“扒皮魚”有望走上市民餐桌。 記者 王偉
項目通過現場驗收 今年8月,黃海水產研究所組織專家在黃海所海洋漁業科學研究中心和青島金沙灘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對“綠鰭馬面人工繁育技術”項目苗種進行了現場驗收。該項目共馴養綠鰭馬面野生親魚群體187尾,體重范圍244~574g。人工培育3cm以上的健康苗種22.6萬尾。
每年培育160萬尾 下一步,課題組將構建綠鰭馬面工廠化養殖、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技術等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綠鰭馬面親本篩選、人工繁殖和養殖產業技術體系。以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漁業科學研究中心為基地,實現每年繁育綠鰭馬面優良苗種160萬尾,養成商品魚10萬尾,進行示范推廣80-100萬尾,創造產值約800萬元。
積極推動種群恢復 近年來,綠鰭馬面捕撈量很低,市面上很少能見到綠鰭馬面的蹤影,并且市場價格不斷攀升。綠鰭馬面苗種培育成功,將為其規模化生產、實現人工養殖多元化奠定基礎。同時,為恢復這一海洋漁業資源,青島周邊海域將來可能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通過人工增殖放流修復海洋資源。針對這一已經衰退的重要漁業資源品種,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漁業科學研究中心瞄準“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水產種業體系,建立綠鰭馬面養殖示范標準模式,促進綠鰭馬面種群恢復。
新聞鏈接
“扒皮魚”渾身都是寶 綠鰭馬面身上長有粗糙如砂紙的魚皮,烹煮時必須把皮扒掉才能食用,“扒皮魚”這一俗稱由此得來。綠鰭馬面肉質潔白堅實,味道鮮而不膩,多制成馬面魚干、凍魚片、烤魚片等產品暢銷國內外。其肝臟可制成魚肝油,頭、皮、內臟可做魚粉,皮可制革和提取氨基酸。魚肉纖維較長,可制成美味魚絨或魚糜制品。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