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建國
很多商家開始啟用電子發票,不過由于電子發票應用環境還太不成熟,遭遇了一些吐槽。因為報銷發票需要消費者自行打印,甚至有聲音認為,使用電子發票實質是商家轉嫁成本。(7月24日《北京青年報》) 看起來便捷的電子發票,對于一部分消費者來說,反而成了麻煩。現實中還存在不經常使用電腦,特別是身邊沒有打印機的人,對他們來說,電子發票不僅麻煩,而且去打印店還得浪費錢。為解決這一問題,很多人想到了增加選擇權,也就是根據消費者的意愿,想要電子發票就提供電子發票,想要傳統發票就提供傳統發票。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但還有一個問題也應該想清楚,就是推行電子發票的目的是什么?
國家稅務總局曾表示,推行電子普通發票,對降低納稅人經營成本,節約社會資源,方便消費者保存使用發票,營造健康公平的稅收環境有著重要作用。其初衷自然是好的,也收到了一定效果。只是,現行發票報銷,仍然需要普通發票。于是,商家節約了成本,而這部分成本卻從商家那里轉移到了消費者頭上。
在這一語境下,增加選擇權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理想化的選擇,其實是實現財務數據系統的電子化運行。也就是說,整個財務數據系統都實現無紙化,在報銷時無需普通發票,僅提供電子發票也就行了。如果這一步能夠做到,其意義將遠遠不止是節省幾噸發票紙,而是會帶來人力以及財務票據、報表的大量減少,而且有利于稅務核查的實時監控。這才是實行電子發票的最大意義。
就當前而言,增加消費者的選擇權,屬于“第一公里”的問題——這是十分必要的。但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讓電子發票不必換成普通發票就能報銷,更有根本意義。而要實現這一步,還需要付出扎實的努力。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