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出品的大型舞劇《法顯》,今年6月11日和12日兩晚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引來首都舞蹈界的關注。在“一帶一路”的發展歷史上,法顯是極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先驅者,他62歲從陸上出發列國取經,14年后從海上回歸,歸途的第一站就是青島。青島眾多法顯文化的研究群體,通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追求發現,法顯與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有緊密的聯系,也證實了青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和南北交通樞紐的必然性。
隨著法顯文化不斷挖掘,這位被稱為“中國首位留學生”的冒險家,也與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結下了深厚之緣。4月下旬的一天,記者隨同青島歷史學者、大學教授和民間法顯文化追尋者一起,沿著法顯在青島留下的足跡,探尋他對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的深遠影響,“開創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第一人”的形象越加清晰可見。
1600年前取經高僧青島登陸 大型舞劇《法顯》共分為四幕,全劇的情節圍繞法顯攜帶佛經,從蘇門答臘島出發,歷盡千辛萬苦,在海上漂泊七十幾天后在長廣郡 (即青島嶗山)登陸的艱辛歷程。劇情的最后一幕中,遭遇風暴的船只在海上漂泊,絕望的水手們面臨生命的最后考驗,情緒變得狂躁,法顯卻展現出他的慈悲,以強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水手們,就在這時,壯美的嶗山出現在舞臺背景之中。
“實際上用我們通俗的理解就是,法顯乘坐的船只在海上遭遇了風浪,在疲憊到昏迷的狀態下,他也不知道漂到了哪個地方,看見有陸地就趕緊靠岸登陸了。”青島法顯文化研究所所長、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朱艷認為,雖然史料文獻不多,但珍貴的史料記載足已說明,當年法顯從青島登陸,已是不爭事實。朱艷分析說,從嶗山的地理特征看,特別是在嶗山頭至石老人之間,有著大量水深而相對平靜的海灣,從西往東分布有沙子口灣、登瀛灣、流清河灣、太清宮灣等。每個海灣又都有一條或數條通往嶗山深處的河流,形成大小不一的低川河谷。其中沙子口灣和登瀛灣屬于淺海河口海灣,外部有大福島拱護,潮水起落可以影響到很大的一片海灣面積和很長的一段河流,這里是當地漁民常年打魚停靠的地方,也是法顯一行停船登陸最可能的地方。
法顯這位1600多年前東晉時期的高僧海外求經,游歷30多個國家,獲得大批梵文律經和典籍,前后歷時14年,從斯里蘭卡乘商船回國,從海路回國時在青島嶗山南岸登陸。關于法顯登陸后的眾多歷史真相,雖然沒有詳盡的史料和實物出現,但隨著法顯文化研究的深入,并被眾多青島學者專家追捧,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對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佐證作用。
法顯登陸證實海上絲綢之路北線 “從地理區位看,青島位于山東半島的東南端,居中國東部沿海的中段,與遼寧半島和朝鮮半島距離都很近,山東半島的成山頭離韓國的釜山港不足100公里。”朱艷認為,從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就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的如瑯琊臺、膠州少海等諸多古港口,沿渤海口的廟島群島經遼寧半島、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群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
“從法顯的《佛國記》中得知,當年法顯乘坐的商船是無動力帆船,正是途中因遇到臺風而被吹到青島嶗山的。”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長林玉海分析說,他曾專門到氣象臺調研過青島的氣候,青島屬于海洋季風氣候,多數年份的夏秋之際會有臺風,這也為南方北上的商船提供了天然動力,古籍史料也多有我國南方、包括琉球群島等漁民在臺風季節被吹到山東半島一帶的記錄。臺風同時也極易使商船葬身海底。林玉海的同事、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被譽為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的邱玉勝說,2000年以后,中科院下屬的水下考古隊幾乎每到夏秋之季,都來山東半島一帶進行水下考古,位于沙子口灣外圍的大福島一帶就是幾個主要的沉船集中點之一。這也證實,這里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主航線。
朱艷說,歷史讓法顯與青島結緣,法顯又將青島與海上絲綢之路結合在一起。表面看來,法顯在青島嶗山登陸是偶然的,但從諸多分析可以得出法顯一行在青島嶗山登陸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結論,這是天時地利多種緣由的集合,也是對青島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北線起航點和南北航線樞紐地位的一種再確認,留下了關于絲綢之路的珍貴歷史印記。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為東北亞、東亞、東南亞等國形成儒家文化圈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楷書抄本《佛國記》在青完成 記者在探尋法顯歷史足跡時發現,雖然史料記載有限,但法顯文化在青島卻流傳已久。一些法顯文化的研究和傳播人士,經過20多年的探尋,不僅挖掘出了大量法顯的歷史故事,一些書法家還用小楷抄錄了《佛國記》這部曠世名著,加深了青島人對法顯大師的形象記憶。
根據城陽區檔案館的記錄,2013年8月20日,致力于地域文化挖掘和法顯文化研究的青島昌善之緣董事長任敦德將著名書法家高玉倬先生手抄卷《佛國記》影印本,捐贈給青島市城陽區檔案館永久珍藏。“2013年是法顯大師求法回國1600周年,也是《佛國記》誕生1600周年,為弘揚法顯大師的精神,挖掘、搶救和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高玉倬先生歷時三個半月時間,手抄完成《佛國記》。”任敦德介紹,后來將手抄本影印了20冊,已捐獻給省市區各級檔案館收藏。
在城陽區法海寺內,也存放著一本東晉高僧法顯著作的 《佛國記》手抄本影印版。青島一批熱心人士還自發籌備了“青島法顯文化促進會”,目的是為了弘揚法顯文化。發起人之一就是任敦德,他說,從籌備之初,會員們就致力于收集法顯的歷史史料及事跡。
林玉海說,根據史料推測,法顯海歸漂泊在青島登陸后就開始著手編譯經文,不分晝夜,在他臨終前的七年多時間里,總是緊張艱苦地進行翻譯經典的工作,共譯出了6部63卷,共計一百萬多字。
法顯文化在青島得到繼承 由青島市文廣新局出品、青島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創作的舞劇《法顯》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獲得首都觀眾好評,7月29日、30日還將在青島大劇院再度上演。
“雖然舞劇《法顯》2016年1月正式啟動,但整部劇的策劃、論證、籌備期則長達兩年。”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青島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明介紹,2014年6月,青島市文廣新局成立法顯及絲綢之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領導小組,在深入調研、數次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法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行動方案》,包括電影、電視文獻片、舞劇、雕塑等不同藝術門類。李明認為,《法顯》不僅呼應了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也呼應了青島的城市戰略構想。法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其大無畏精神和不畏艱難、執著求取真諦的精神正是絲綢之路精神的內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他的求法經歷更凸顯了中國人對理想信念永不言棄、執著追求的精神,契合了“中國夢”的理想主旨——堅持夢想,為夢想而奮斗,這也是以法顯精神打造精品舞劇《法顯》的意義所在。朱艷介紹,在青島,有一支探尋法顯文化的文化學者和熱心市民隊伍,他們不僅出版了畫冊 《法顯路三人行》和學術著作《法顯西行一千六百年祭》,完成了法顯造像,創作了油畫《法顯與科學》等。這些法顯文化的延續和繼承,對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文明的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在青島市區的湛山寺,供奉著一尊雕塑家劉春弟的作品《法顯銅像》雕塑;青島油畫家王光章則歷時3年創作完成了油畫《法顯像》;另一位青島油畫家管恩智也用整整3年的時間,潛心創作了《佛游天竺記畫傳》系列,用12幅油畫作品連環再現了法顯大師的“西行求法之旅”;青島作家朱正富創作完成了電視散文 《法顯在青島》;央視在青島拍攝完成的電視紀錄片 《重走法顯路》也將要播出……這一切體現了法顯文化在青島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