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醫生為居民帶來便利,居民家門口看病方便,能解決不少頭疼腦熱的小病。但受到人們就業觀念的影響,基層醫療機構招聘醫生并不容易,除了常規的事業單位招考外,基層醫療機構想方設法吸引專家進社區,包括特邀、返聘退休專家等方式,以提高家庭醫生的實力。記者近日采訪多名家庭醫生,讓市民了解這個群體的工作現狀。另據了解,嶗山區為了充實家庭醫生力量,今年起將訂單培養醫學生進村衛生室,此舉開了我市先河。
返聘18年樂于服務嬰兒 在李滄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無人不尊敬66歲的杜貞花,因為她自從1998年內退后,一直拿著微薄的工資做一線工作,期間有很多社區醫院或民營醫院來“挖墻腳”,但都被她拒絕了,最高的能把工資開到6000多元,“不是不想掙錢,是覺得這里更適合自己,選擇做什么,應該心甘情愿才最好。”杜貞花在李滄區的基層醫療機構工作18年,一直沒動過。
“基層工作太累了,我所在的兒童保健綜合科,醫生少任務卻很重,李滄區0-6歲的兒童體檢都在這里。”中午下班前記者采訪她時,杜貞花剛為第30個嬰兒做完體檢。在這個崗位上堅持那么多年,除了對自己職業的敬畏,喜歡孩子也是一個重要理由,每當看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杜貞花都感覺充滿了力量。隨著年紀的增長,工作量大的時候,她很容易感到勞累,但是她也會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沒有絲毫的懈怠,盡心盡力為每一名兒童做好體檢。“早幾年中午休息還能出去溜達,現在得好好歇著,不然影響下午的工作。”
“當時剛退休的時候選擇這里,覺得這里是公家單位,待遇少點無所謂,是代表政府為群眾服務,心里特別踏實。”杜貞花說,退休前她在橡膠集團職工醫院工作,工資是1400多元,被返聘卻只有300元工資,一起退休的同事都拿這事打趣,可杜貞花充耳不聞,不僅把自己的內科工作做好,還去參加婦兒保健的培訓學習,逐漸成了一把好手,這一點是很多人難以理解卻不得不佩服的。“工作上基本都是內科的事,對我來說沒有障礙,現在主要是做嬰幼兒健康查體,有的民營醫院讓我去幫忙,但我知道依我的性格,一定干不了幾天。”杜貞花的脾氣很好,但她卻為基層的醫療人才梯隊著急,很多社區醫院人手不夠,返聘醫生雖然能頂上,但不是長久之計。她希望年輕醫生就業時考慮一下基層,也希望政府有更好的政策扶持基層醫生發展,居民家門口的醫生應該受到更多重視。
家庭醫生期盼更多交流學習 家庭醫生的工作很雜,除了本專業的醫療工作,還要對社區醫保政策十分熟悉,比如門診統籌、轉診、門診大病等,在專業上則更需要觸類旁通,“全科醫生”的要求,讓家庭醫生們需要學習更多。
市南區人民醫院香港中路門診部醫生于欣,專業學的是口腔科,除了家庭醫生的工作,她在口腔科的學習深造方面不遺余力,“全科醫生的工作必須要做,上學時都學過,但本專業也應該更精通。”說起家庭醫生的工作,被派到門診部工作8年多的她深有體會,盡管病號多數是進入穩定期的慢性病患者,但大醫院的醫生突然被調到基層,一時半會難以承擔各種工作,“服務對象很固定,但工作很復雜,特別鍛煉人,只要有足夠的人才梯隊,家庭醫生們很容易成為居民最歡迎的健康守護者。”于欣特別關注家庭醫生的專業培訓,不論是去三甲醫院交流學習,還是去外地取經,她都盡力為同事爭取機會。
作為口腔科醫生,她此前在青島市口腔醫院進修一年,讓她開闊了眼界。于欣對那一年的辛苦記憶猶新,不僅要在醫院做好進修,門診部的工作也不能丟下,平日大多數時間她在門診部工作,到了口腔醫院最忙碌的周六周日,她就放棄休息去醫院坐診、學習,“那時候恨不能一分鐘掰開了用,堅持下來收獲很大,水平實實在在提高了一格,尤其是臨床經驗和眼界方面。”于欣表示,在香港中路門診部,很多醫生都是從市南區人民醫院總部派來的,有穩定的人才梯隊,所以還不是很愁人員問題,至于待遇,醫院執行同工同酬的政策,醫生不會因為編制問題而工資低,事實上大家的工資都很令人滿意。但她認為,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們需要更多的培訓,如果家庭醫生被事務性工作或常見病完全占據,水平也是很難提高的,只有學習提升,家庭醫生才能為居民服務得更好。
市屬醫院專家進社區坐診 從七八年前社區醫院的門可羅雀,到如今不少社區醫院門庭若市,這個變化不僅依靠醫保政策的扶持,還有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記者從市南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了解到,為了解決基層醫療機構高層次人才不足的問題,市南區不僅推動醫聯體合作,還更早推行了 “名醫進社區”工程,常年邀請市屬醫院的專家定期到社區坐診,每年坐診千余人次,為萬余人次社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糖尿病領域專家周晨虹副主任醫師便是其中的一位,她作為第二批次的入選醫院專家,長期在中山路街道河南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在社區坐診,也經歷了人少到人多的過程,平均來說每半天十多名病人就診。”市第九人民醫院糖尿病門診副主任醫師周晨虹介紹,她每周五下午坐診,周圍的居民都知道她何時來,不著急的問題都湊這個時間來問,“基層的慢病管理的確很重要,有的老人總覺得自己血糖控制很好,實際上一塌糊涂,需要住院調理的太多了。”周晨虹發現,病人的一個很大誤區是藥品選擇,她在醫院坐診,開藥前都問問病人社區有什么藥可買,然后再開藥,她也時常科普別總迷信外國藥,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長期堅持和效果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總希望到大醫院看病,對這一點周晨虹也覺得無可厚非,“我們應該努力讓大家適當選擇社區的醫院,這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周晨虹對自己的“家庭醫生”身份十分喜歡,她不僅成為醫院和社區之間的橋梁,更以“出診”的形式接觸到更多病號,“和我們一起在社區坐診的專家很多,尤其是幾位市立醫院的同行,在醫院時病人都搶著掛他們的號。”周晨虹表示,名醫進社區的活動為很多大醫院的醫生創造了更接地氣的機會,病情簡單的患者立即處理,復雜的建議轉診治療,如果以后這種機制更加成熟、普遍,一定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市南區已經堅持了那么多年,實在不容易,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地方嘗試,最終結果都是讓居民在家門口解決健康問題。”
基層醫院急需新鮮血液 目前,六區社區定點醫療機構共760家,六區社區家庭醫生4835名。記者采訪了解到,家庭醫生的組成,已經出現老齡化的跡象,只有部分社區年輕醫生較多,而新參加工作的醫學院畢業生,是新進人員的主力。為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各級醫療機構都在返聘退休醫生進社區,他們在很多基層醫院,都成了家庭醫生中的主力。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依靠退休醫生的返聘,很難讓基層醫院形成家庭醫生人才梯隊,大學生招聘依然是主流。為此,嶗山區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以此帶動更多年輕醫生走進基層。
記者采訪了解到,嶗山區共有380名鄉村醫生,年齡在50歲以上的約45%,取得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的約五分之一。近幾年,嶗山區在落實老年鄉村醫生生活補助、建立提升學歷獎補機制、實行一體化衛生室鄉村醫生績效考核補助、執行基本藥物補助制度等方面給予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很大的投入和關注。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提高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水平,實現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統籌協調發展,嶗山區在全省率先制定下發了 《嶗山區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的實施意見》,從今年開始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是指為重點充實農村衛生室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依據農村衛生隊伍建設發展需求而實施的醫學生免費定向培養,要求志愿并獲準接受免費培養的學生須按協議約定完成學業,取得畢業資格,并按協議約定定向就業。
根據目前的規劃,今年的專科錄取中,將啟動“訂單培養”的志愿填報。學生必須承諾完成學校臨床醫學專業專科及以上高等醫學教育,取得畢業資格,且在定向服務單位——即農村一體化衛生室連續工作至少6年,承擔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和健康教育等工作職能。可享受“兩免一補”,即免學費、免住宿費、補助生活費,并發放定額交通補貼。據介紹,此次培養的學校為山東高等醫學專科學校,首批將招20人,簽約后上學三年,專業為臨床醫學,畢業后從事全科醫生工作。
對今年的畢業生招聘,我市也將讓畢業生享受“兩免一補”,按照訂單培養的條件,核定畢業生的定額成本。“也是執行兩免一補的政策,為招聘來的大學生發放補貼,住宿費和學費、生活費發給入職人員。”嶗山區衛計局工作人員郭鵬介紹,在村衛生室的服務期也是6年,服務期滿后可自由選擇,第一批招聘人數為20人,今后將陸續招聘。如果違約,須返還費用并支付違約金。此類招聘相當于是“訂單培養”的后置模式,入學時沒簽約,但卻在入職時享受同等待遇。 本版撰稿攝影記者 陳珂 實習生 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