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日,濟南泉城廣場地下銀座購物廣場正常營業。 本報記者 魏新麗 攝
網傳濟南泉城廣場地下銀座購物廣場被淹。(視頻截圖)
23日,泉城再降大雨,但伴隨大雨而至的,還有微信群和朋友圈中洶涌的“濟南商場被淹”謠言。那么,謠言為何會在此時出現?謠言的傳播邏輯是什么?如何遏制謠言的產生與傳播?
本報記者 劉雅菲 見習記者 張阿鳳
“時令謠言”出沒 有的殃及全國 這幾天,濟南一直在下雨,雨水給泉群解了渴,也成了謠言的由頭。
濟南人的朋友圈里近日流傳兩條小視頻:一是一家商場內,水從地面嘩嘩流過,柜臺被沖走;二是水從天花板傾瀉而下。有人說這是剛開業的高新區萬達,還有人猜是泉城廣場下的銀座購物廣場。針對這兩段小視頻,記者進行實地探訪,發現絕無此事。
雖然高新區萬達于21日晚進行了澄清,謠言的傳播速度卻跑得更快。“我在鄒平的朋友都看到了,都找我問是不是萬達和銀座又被淹了。”濟南市民任先生說。
在揚州,水從天花板傾瀉而下的視頻同樣也被轉發,但事發地卻又變成揚州某商場。最終,揚州網警微博給出了答案:此視頻實為南寧某商場6月15日發生的事故。
不僅是視頻謠言,在23日,煙臺市民朋友圈傳“全市召開防汛緊急電話會議,今天晚上開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的消息,其實,該條消息也出現在西安、蘇州、榆林、鶴壁……
像這種“時令謠言”在微信上經常出現。前一段時間,天氣悶熱,網傳藿香正氣水和頭孢類藥物同吃會喪命;高考、中考期間,滿朋友圈都是丟準考證的考生,名字還是一樣的。
這些謠言可能就是混淆視聽,還有一些謠言,卻可能造成惡劣的影響。且不說一些有特殊目的的人炮制的“鹽荒”、“米荒”,就在3月19日,泰安網民崔某某在個人微博中散布泰安偶發個案H7N9患者已死亡,266個點30%都已經檢驗出H7N9病毒,結果引起社會恐慌。還好,當地有關部門及時介入發聲,該網民被懲處。
愛打服務牌
傳播速度范圍驚人 對于“濟南商場被淹”謠言為何被廣泛傳播,山東大學傳播學研究所所長馮煒認為,這有濟南本地的特定原因,也有微信傳播的共性原因。
2007年的“7·18暴雨事件”給濟南人留下深刻的記憶,每逢大雨,就容易被喚起,下雨時傳播“商場被淹”,自然會引發濟南人的關注和轉發。
而且暴雨謠言的“聰明”,就是打服務牌,以溫馨提醒避災的形式,讓你注意人身財產安全。這也是它的狡猾之處,引來不明就里的眾多轉發。
另外,傳播內容的重要性以及微信的便捷性也是謠言得以快速傳播的重要原因。首先,大雨本身就是影響到每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話題。其次,微信等社交工具給信息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尤其是微信群的傳播,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接收和發送消息。這種多級轉發的裂變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導致“商場被淹”謠言以幾何級數擴散。
“以此次商場被淹謠言為例,有一個500人的微信群,其中一個人簡單動一動手指,就能讓信息傳達至500人,這500人如果都再轉發,信息抵達人數就可能是數萬甚至數十萬,這種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是非常可怕的。”馮煒介紹。
但馮煒強調,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要對謠言的傳播者和制造者加以區分,他們的動機不同,承擔的責任和應予追究的罪責也不同。在他看來,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轉發謠言的人,大部分動機其實是善良的。“尤其是這次濟南大雨,很多人去轉發,主要還是為了提醒自己的親朋好友注意安全,不要輕易去這些地方。”
謠言背后往往是赤裸裸的利益 這些謠言始于哪里?從近年來各地破獲的謠言案件來看,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出于好玩,另一類則是為了利益。
而這背后的利益江湖,一個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劉鵬程(化名)也有所了解。“對于公眾號而言,粉絲、點擊量就意味著錢。”劉鵬程原來在一家傳統媒體工作,那時候的他最看不上的就是標題黨。
辭職后,他看上了公眾號帶來的商機。“一開始我還規規矩矩做內容和標題,點擊量、粉絲數怎么也上不去。”后來和同行交流時,對方一言點醒了他,“他說我的標題不夠抓眼球。”
從那以后,劉鵬程所做的標題變得很大膽,“不管真不真實,先把人吸引來再說。”
公眾號做起來之后,陸續有人來找劉鵬程投廣告,“一般不會直接發廣告,而是用個幌子來吸引人點擊,在最后做推廣。坦白說,有些內容也不是那么真實,但越是這樣的信息,轉發的人反而越多。”
至于廣告推廣的價格,劉鵬程并不愿意多說。不過,曾經有業內人士透露過微信廣告推送的“潛規則”:一個5萬粉絲的公眾號,接一個頭條圖文的廣告收費標準是1000—5000元,10萬粉絲的號收費2000—10000元……
懲處辦法有卻少見有人被罰 其實,早在2007年濟南“7·18暴雨事件”中,就有一位網名為“紅鉆帝國”的網友回帖參與暴雨討論,被指散布謠言,故意擾亂公共秩序。據媒體報道,警方找到了這個23歲在婚紗影樓工作的女孩,對其進行了治安拘留。依據是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以罰款和拘留。
懲處辦法很明確,為何謠言還是滿天飛?對此,馮煒認為,這和微信的自清潔能力有關。微信是封閉的熟人社會,私密性較強,同樣一條謠言,在微博可以很快被辟謠,所有人也都有權限看到,但微信就不行,微信的自清潔機制較弱。
此外,馮煒認為,相對于海量的謠言,因傳謠被處罰的則是鳳毛麟角。
對于如何遏制謠言,馮煒表示,“謠言止于真相。謠言傳開的時候,相關部門應該在第一時間啟動危機應對程序,監測降雨量、積水量以及是否有商場被淹、人員傷亡等情況,及時對外公布。更好的情況是,政府主動出擊,在謠言可能發生之前公開信息,當民眾隨時能夠獲得權威、真實信息時,謠言也就沒有了滋生的溫床。”
“甚至可以說,政府的責任和謠言制造者是同等的。濟南有那么多氣象觀測站、水文站和攝像頭,對于主管部門來說,要確定哪個商場有沒有被淹,哪個路段有沒有嚴重積水,是很容易的事情。”馮煒說。
別對謠言輕拿輕放 22日、23日接連兩天,濟南降下兩場大雨,群泉解了渴泉城降了溫,本是好事,可這場大雨還“沖”出了兩條謠言。這兩日,萬達廣場高新店和銀座泉城廣場店被淹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瘋轉,還配上了視頻。天花板被雨水泡垮、洶涌的雨水沿著階梯流進商場,柜臺被沖走,工作人員尖叫,畫面驚險而震撼,沖擊力十足。
在互聯網時代,謠言產生后,其傳播速度是幾何級的,2016年以來,僅微信已刪除公眾賬號謠言文章已達8.5萬篇,其危害也呈幾何級增長。它對社會秩序的沖擊,對正常工作的影響,也是相當大。
與謠言的大量傳播與惡劣影響不對稱的是對源頭傳謠者的處罰。以本次“濟南商場被淹”謠言為例,至今謠言的出處沒有查清,更沒有任何人受到追責。“違法必究”方能做到令行禁止,法律上有依據,可是執行卻不力,讓傳謠者有了可能不用負責的僥幸心理。今年以來,微信已經刪除謠言文章8.5萬篇,可是試問,寫謠言文章的人受處罰的有幾個?
不但傳謠者一般不會遭到懲處,即便是被謠言損害的一方,也很少有站出來維護自己權益的。本次謠言事件中,尚未有信息顯示,萬達與銀座相關負責人站出來報案對傳謠者進行追責。在法治社會,維權意識應該為每一個有機體所具備,權利一旦受損及時予以回應,如此方能讓侵權者失去生存空間,讓造謠、傳謠者有所畏懼。
當然,謠言也止于智者、止于信息公開與開放社會。欲遏制謠言,需要每一個人不輕信、不盲從,需要政府做好信息公開,也需要警方的“窮追猛打”。
(李師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