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發布會24日在京召開,市北區“互聯社區”治理服務新模式入選。市北區在135個社區全部建成“互聯社區”網站和微信平臺,并建設了一批配套的綜合服務站點,用于滿足居民的多元化服務需求。記者 梁超
探索
“互聯社區”全面覆蓋 市北區總面積65.4平方公里,轄19個街道、135個社區,常住居民107萬人、50余萬戶。作為青島市的老城區和主城中心區,市北人口密度大;困難群體多,低保、低邊、殘疾人數量占青島市內三區的一半以上,60歲以上老年人占戶籍人口的23%,民生保障和社會管理任務重。 2014年以來,市北區針對社區居民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和各類社區治理難題,以社區(或居民小區)為基本單位,全面推動“互聯社區”信息平臺(以下簡稱“互聯社區”)建設,在服務保障民生、加強社區協商、暢通訴求渠道、促進社會和諧方面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區情實際的新路徑,促進了“互聯網+”與社區建設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社區治理水平和居民滿意度的雙提升。
2015年,市北區在135個社區全部建成“互聯社區”網站和微信平臺,并建設了一批配套的綜合服務站點,用于滿足居民的多元化服務需求。通過實際運行,“互聯社區”現已取得初步成效,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民主化的協商形式更加拓展,依托“互聯社區”,每年開展一次“居委會主任在線訪談”活動,135個社區居委會主任全部上線,圍繞居民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居委會主任與轄區居民面對面交流、探討、協商,共收集各類問題2萬余條,為居民辦實事200余件。街道社區定期組織居民在線投票和網上討論活動,實現了社區事務在網上的共享、共議、共治。 “互聯社區”上線運行以來,各社區對458個熱點問題進行了在線投票。
受益
社區服務更加精準 “我們社區有4800戶,15000多人,多達80個樓院,要想開展工作,這個量是非常龐大的。 ”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區書記梁瑛告訴記者,“互聯社區”信息平臺運行后,整個社區工作變得高效,線上針對年輕人,因為他們白天需要上班,沒時間參與社區活動,所以就可以在網上參與;而那些老年人就可以線下參與,這樣兩者結合,所有居民都能參與。 “社區還有微信群、黨員群、樓座群,可謂是一呼百應。 ”梁瑛說,社區有80多個低保家庭,要是以前需要打80多個電話挨個通知,而現在只需要一條微信便可以全部通知到,工作效率非常高。
多元化的治理參與更加廣泛,“互聯社區”在居委會與轄區居民之間,搭建起了一個全時域、多形式的互動交流平臺,通過加關注的方式,將更多的居民聯通起來。如臺東街道的“互聯臺東”微信平臺聯接了8086戶轄區居民,占該街道總戶數的45%;洛陽路街道海琴社區每天有2000余人活躍在“天天我都在”微社區上,較好地解決了社區參與受眾面小、形式單一等問題。此外,還通過“公益月”、鄰居節、便民大集等公益活動與“互聯社區”有效銜接,將更多的居民聯動起來,居民回歸社區生活、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明顯提升。普惠化的社區服務更加精準,據統計,目前活躍在社區的各類社會組織已達500余家,為居民提供了20余大類、100余小項的專業化服務。親民化的管理決策更加高效,在居民訴求響應上,以往居民反映問題習慣通過政務熱線、市區長信箱等渠道,辦理周期長、居民不滿意;現在居民在“互聯社區”上反映問題,物業、居委會、街道以及職能部門在第一時間同步響應,互動性強,居民滿意度大幅提升,街道社區的信訪投訴同比下降30%以上。
計劃
拓展功能和大數據應用 下一步,市北區將不斷加強“互聯社區”的規范建設、功能拓展和大數據應用,推動“互聯網+”與社會建設領域各項事業的深度融合。同時,依托“互聯社區”平臺,加快社會治理“網格化”和智慧生活服務平臺建設。利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互聯網+的理念,委托專業公司開發百姓生活與公共服務APP,設置政策解答、信息公開、民聲在線以及智慧養老、智慧教育、智慧家庭等社區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