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10天,江南大部、華南的高溫范圍逐漸擴大,將出現35-38℃的持續高溫晴熱天氣,而島城近期海霧較多,天氣涼爽,引來不少“嫉妒”,也引來了不少避暑游客。昨日,記者分別從青島機場和青島火車站了解到,上周青島機場航班旅客吞吐量為39.55萬人次,青島火車站(含北站)運送旅客43.1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記者 梁超
炎熱南方迎最大范圍高溫天 中央氣象臺預報,隨著降雨停歇,江南、華南等地的暑氣漸盛,炎熱將進一步升級,南方地區將迎今年以來最大范圍、同時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高溫天數可能達10天以上。上海、杭州、長沙、南昌、福州、廣州等主要城市的最高氣溫都將達35℃以上。由于濕度較大,體感溫度將直奔40℃以上,甚至超過45℃。以22日為例,上海、杭州、長沙、南昌、福州、廣州等城市的最高氣溫將達35℃以上,體感溫度也能達到45℃左右。
此外,華北平原、黃淮北部、陜西關中地區等地的部分地區,這兩天持續出現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預計從這周開始,冷空氣將光臨北方,這一帶的炎熱天氣有望得到緩解。
清涼島城海霧遮依舊“20℃” 江南華南等地高溫“肆虐”,而與這些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島城依然享受著“20℃”的清爽。近期,受南風持續影響,我市沿海地區海霧較多,而且受弱冷空氣和暖濕氣流共同影響,部分地區出現陣雨,空氣濕度大。島城特殊的地理位置,靠近大海,此時海水溫度低,一吹南風,大量的水汽被輸送到陸地,從而降低了沿海溫度。由于副熱帶高壓還未控制,島城持續涼爽的天氣。
預報近三天我市多陣雨天氣 未來三天我市云量較多,沿海有霧,20日夜間至21日白天,多云間晴,21日傍晚前后南部局部有小陣雨,沿海有霧,南風3-4級,市區20-24℃,其他區市20-30℃。 21日夜間至22日白天,夜間南部陰有陣雨轉多云,南風短時北風3-4級,市區21-27℃,其他區市31-35℃。 22日夜間至23日白天,多云局部有陣雨或雷雨,南風3-4級,市區21-25℃,其他區市27-32℃。
影響避暑游客紛紛涌進青島 距離7月1日開始的2016年暑運還有不到十天時間,青島機場、青島火車站旅客吞吐數量已明顯增加,進入暑運前的“預熱期”。昨日,記者分別從青島機場和青島火車站了解到,上周青島機場航班旅客吞吐量為39.55萬人次,青島火車站(含北站)運送旅客43.1萬人次。
今日夏至島城未入夏 今日6時34分09秒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節氣,從節氣上來說,夏至意味著炎熱天氣的正式開始,而對青島來說,夏至過后,是青島由春天進入夏天的真正轉換時期,市民將逐漸告別涼爽天,迎接夏日的考驗。雖然到了夏至,但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我市氣溫依舊達不到入夏標準。在氣象學上,正式入夏的標準為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達到22℃以上。據市氣象臺氣象專家介紹,從往年來看,市區一般是在7月2日前后正式入夏,而其他區市在此之前會陸續進入夏天。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常常帶來局地災害。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時節,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記者從市氣象局了解到,上周我市以晴到多云天氣為主,其中14~15日我市出現雷陣雨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22.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4毫米,較去年同期偏多21.8毫米;全市平均氣溫22.8℃,較常年同期偏高0.6℃,較去年同期偏低0.9℃。
網友游客“嫉妒”島城涼爽 對于青島的“20℃”,不少游客和網友紛紛表示羨慕不已。泰安的楊先生來青島游玩,整個周末是在海霧彌漫、天氣涼爽中度過,而老家泰安的最高溫度已達到35℃。 “在泰安熱得難受,可是到了青島還得穿上薄外套,太涼快了。 ”楊先生說,他之前來過青島一次,那是在冬天,而夏季還是第一次來游玩,果真是避暑的好地方。
除了像楊先生這樣的外地游客,網絡上的“嫉妒”聲也不少。記者注意到,近期南方等地區出現高溫天氣,不少網友開始曬防高溫的 “妙招”,表示非常羨慕青島的涼爽天。一名濟南的網友發表感慨:“我們已經過上炎熱的夏季,而青島還是過涼爽的春天,我們30℃的時候,青島20℃,當濟南35℃時,人家青島還是20℃。”通過外地游客和網友的訴說,可以看得出島城的氣候是多么讓人羨慕。 記者 梁超
吃夏至面的民間智慧 青島人講究夏至吃面,尤其是過了涼水的面,口感筋道,一碗下肚,煩熱全消。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市民,問他們是否知道夏至為什么要吃面,結果從老人到年輕人,都說不太清楚。
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吃面隱含了樸素的民間智慧。進入農歷的五月之后,氣候轉變明顯,暑熱濕氣都來了,而夏至前后,新麥收割,研磨后得到新面,按照中醫的說法,小麥有治心神不寧、除熱等作用,吃一碗面可以祛熱消煩。
中國古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文明對民俗也有深遠影響。在夏至這天吃面,實際上也體現了老百姓對晝夜時間轉換的共鳴,是一種敬天敬時的表達。
記者 張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