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6月13日消息 近日,地處八大關區域的臨淮關路改造正在抓緊推進。改造后的臨淮關路未設置市政排水管線,而是積極引入“海綿城市”元素,利用“滲、滯、蓄、凈、用、排”建設理念,實現雨水的自然收集、散排,這在全市道路整治中尚屬首例。
據了解,臨淮關路綜合整治工程西起寧武關路,東至黃海路,道路全長340米,寬5.5米。道路整治前存在網裂、碎裂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車輛正常通行。今年,市南區將該道路列入養護維修范圍,同時結合道路周邊條件,積極引入海綿元素道路進行試點整治。
臨淮關路融入了“海綿城市”及“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在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結合道路現狀,將“海綿城市”的“滲、滯、蓄、凈、用、排”理念充分融入到道路的建設中。“滲”“滯”在本工程中主要體現在下凹式綠地、滲水井以及不設置市政排水管網等方面的建設。本工程共設置三處下凹式綠地,通過道路雨水收集,進入到下凹式綠地內,通過自然下滲,重新進入到大自然。另外,本工程設置了多處滲水井,雨水通過收集進入到滲水井內,雨過天晴后,收集的雨水通過滲水井四周的空隙下滲入地,達到“雨天收集水,晴天釋放水”的目的。同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不設置市政排水管網,利用自然收集、散排,使雨水盡量通過自然的方式,經過下滲入地,重新回歸自然。“蓄”“凈”“用”在本工程中主要體現在雨水通過凈化收集入湖,湖水的再利用。雨水通過道路截留、收集、凈化入湖。首先對道路南北兩側現狀景觀湖泊進行清淤,湖底鋪設塊石,然后在湖內種植睡蓮等水生植物,并放養觀賞魚,起到自然水凈化的作用。再是雨水收集,經過凈化進入湖泊,如果湖泊內水量過大,可經過泄水管道進入大海。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大的自然的水循環系統。湖水充裕期,還可以利用湖水澆灌周邊其它植物,達到雨水再利用的目的。“排”是“海綿城市”元素中的最后一種途徑。雨水量過大,通過“滲、滯、蓄、凈、用”無法消耗掉時,利用管網系統或者其它排水系統,將多余的雨水“排”到城市管網系統中,起到防止內澇的作用。本工程不設置市政雨水管網系統,在雨水量過大時,可以通過雨水收集入湖,再經過泄水管道進入大海,防止內澇產生。該工程的實施,充分體現了海綿城市的“滲、滯、蓄、凈、用、排”的理念,為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做出應有的貢獻。
臨淮關路兩側龍柏茂密,在瀝青混凝土的施工過程中,車行道兩側80cm范圍內無法進行攤鋪、碾壓,考慮到青島棧橋翻修拆下來的廢棄舊花崗巖板材,簡單處理之后可以再利用,本工程就將該舊板材充分應用到車行道兩側。其中,紫荊關路以西即該工程的主體部分主要使用較完整的板材進行鋪裝,而紫荊關路以東由于大塊板材數量有限,就主要是用相對零碎的板材邊角料打磨成不規則形狀進行鋪裝,呈現出與西側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利用廢棄板材這一處理方式不僅降低了工程成本,還充分體現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同時,由于此工程工期恰逢中高考,為降低施工對周邊居民影響,區城管局認真貫徹落實《青島市市政工程低影響建設導則》相關要求,并根據八大關景區的重要接待任務,合理安排工期,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完工。
通過本次整治,不僅大大提升了該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觀賞效果,更是通過融入“海綿城市”及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達到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
文 孫貼靜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