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李清瑞一家。
熱心的李新琴。
2016年以來,洛陽路街道始終以“四德”工程建設為重點,以“孝德、誠德、仁德、愛德”為主要內容,深入推進轄區公民道德建設,不斷深化德育品牌建設。在此期間,涌現出了一大批“四德”代表人物。下面,記者從中選取了9個社區中的部分代表人物,他們秉持著孝誠仁愛的精神,讓居民感受到了一種精神洗禮。
◆孝德
代表人物1:李清瑞一家
家有“老教授”,孝字傳后代
項城路社區居民李清瑞和媳婦莊敦華幾十年來精心照顧母親辛德美,鄰居們看到93歲的辛德美戴著眼鏡,一副老師的樣子,總是親切地稱呼她為“老教授”。“我這五十多年一直和我媽媽住在一起,從來就沒分開過,我覺得對老母親好是我們做兒女天經地義該做的,孝順老人也算是我們家的家風吧。”近日,在李清瑞家中,他這樣說道。
在李清瑞家中,辛德美經常能吃到“獨食”。據了解,如果有辛德美愛吃的東西留到了第二頓,那么李清瑞夫婦絕不會動筷子。而母親辛德美愛吃螃蟹,李清瑞就會經常買來螃蟹,將皮剝下,把肉夾到辛德美的碗里。
而李清瑞和莊敦華對辛德美的孝敬之心也被他們的兒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一次辛德美摔倒了,腿受了傷不能下床,得在床上吃飯,李清瑞的兒子就特意給他奶奶買了個小桌子。“他才19歲啊!能這么懂事,我們非常欣慰。”
代表人物2:楊粟亮一家
濃濃父子情,日歷來見證
在周口路社區里,楊粟亮的孝順是出了名的。他有一個90多歲的老父親住在老村里,沒事的時候他就喜歡去父親那里轉幾圈,老伴做了好吃的他就給送過去。
“老父親自己在家不是很放心,我有空就過去看看,給他收拾收拾屋子,陪他聊聊天,有時候去啥也不干,光是看著他也覺得心安。”近日,在楊粟亮的家中,他說道。“老公公90多歲了,我們都勸他來我家住,老人家怕麻煩我們就堅持自己在家住,他們兄弟三個就輪著去看看,經常送點好吃的。”楊粟亮的老伴閆秀香說道,“明天就輪到他去看看了,有時候我做了好吃的就讓他拿著過去看看老人。”
記者發現,在楊粟亮的家中掛著一個掛歷,每一月他都會提前畫出自己去照顧父親的時間。
◆誠德
代表人物1:崔慧
幫人收快遞,自言很幸福
商城路社區商城路3號樓樓長崔慧心里一直堅信,被信任是一種幸福。商城路3號樓里租戶較多,且多為年輕人。為了方便聯絡,崔慧特意制作了一個電話薄,上面詳細記錄了租戶與房東的電話號碼。
“這樣如果樓上有什么事情,我就能第一時間聯系上他們。”近日,在商城路社區里,崔慧介紹道,“一般樓上有新租戶搬進來,我都會問一下情況,互相留一下聯系方式,這樣如果有什么事情就可以聯系上對方。”樓上的年輕人多,自然少不了接收快遞。因為崔慧家基本上都有人在,所以樓上上班的年輕人都把快遞寄存在崔慧家里,下班再過來取。崔慧的女兒時常笑言:“媽媽,你干脆把咱們家掛上快遞收發點的牌子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崔慧坦言,她能夠擔任樓長這么長時間,除了樓上居民的信任,還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我的女兒、女婿都十分支持我的工作。我不會用電腦,女兒還經常幫我錄入信息,女婿也會幫樓上居民抬個家具,拎個東西,他們都是我強大的后盾。”
代表人物2:王秀云
自己購設備,義務幫理發
從她搬進商丘路社區居住,附近的老人都愛找她理發。老人求助于她,她盡心盡力;社區有公益活動,她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廣場給老年人義務理發。這一干就是三四年,理發工具也從開始的剪子換成了電推子、打薄剪……在她看來,這一切都值得。她就是今年70歲、家住商丘路社區的王秀云。
“我知道王阿姨的手藝之后,社區有活動每次叫上王阿姨,她都非常配合,真是社區的老好人啊。”商丘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愛華說道。義務理發的工作她一干就是好多年,后來,為了更好地給年長者理發,王秀云狠了狠心花了300多元換了一套先進理發裝備。“我看自己那套理發工具根本不適合現在的潮流,就換了一套新工具,里面是電推子、打薄剪、清掃刷,幾乎什么也有。”王秀云笑著說。
身為樓長的王秀云,不光理發獲得居民的贊賞,不少老人也都非常信任她,有什么急事也都愿意找她幫忙。“有一次,家住18號樓的大哥打電話跟我說自己不舒服,然后就塞給我2000元,讓我趕緊幫他打120。”王秀云回憶道,“當時我看著情況不好,趕緊打120帶著他就去了醫院,給他掛上號,送去了病房。這才給他女兒打了電話,然后把剩下的錢全都給了他女兒,他女兒當時非常感激我。我倒覺得這些都是自己應該做的,別人信任我,我就應該盡力去幫助。”
◆仁德
代表人物1:楊明義
二十年樓長,幫人解難題
今年69歲的楊明義是魯陽路社區洛陽路44號五個單元的樓長,1995年他開始擔任樓長一職,每次社區有資料需要發放,他總是自己先領回家,然后挨家挨戶分發。“我發材料都是挨家挨戶敲門發放到位,如果直接塞門縫肯定會被當小廣告扔了,那還不如不發。”楊明義說道。
家住五樓的他,每次遇到有鄰居提著重物往上走,都會主動上前幫忙,有時候還把人家送到家門口;看到鄰居家門口有垃圾也直接順手拎下去。談起自己為什么做好事時,楊明義笑著說:“人吶,就應該有奉獻精神,很大一部分受我母親影響吧。我母親也是做了一輩子樓組長,那時候就看她給鄰居發油票、糧票,我也跟著發過呢。”在他眼里,別人需要幫助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幫。在他管轄的五個單元里,既有退休職工也有外來住戶,他都一視同仁。“有一次,家住2單元的外來住戶晚上來找我,說是樓上漏水讓我幫著想辦法。”楊明義說,“我給他聯系到了樓上住戶,幫他把這個事情解決了。他們能信任咱,咱就應該幫人家把事情處理好。”
代表人物2:王吉寶
為了減損失,他剪斷電線
鹽灘社區居民王吉寶為了避免大火蔓延,不顧自身危險剪斷電線,一時傳為美談。“當時顧不上自己的生死了,真是連想都沒想就去剪了。”近日,在王吉寶的家中,他這樣說道。當附近的居民看到起火后,紛紛加入了救火隊伍,而他們救火所用的水也都是從王吉寶家中拎的。王吉寶的腿曾經做過手術,但是當時的他全然不顧,也一只手拎滿一桶水向前沖。有鄰居說:“大叔,您別拎了”,而王吉寶卻總是回應道:“沒事,沒事!”“過后,我就生了一場病,這才剛好,可能是因為當時弦繃得太緊了吧,不過自己病沒啥要緊的,看著大伙滅了心里才舒坦。”王吉寶說道。
遇到突發事件王吉寶能夠沖在前面,而平日里的小事也顯示出了王吉寶的熱心與善良。原來,王吉寶有個鄰居是位殘疾人叫白福山,王吉寶就經常照顧他。“大伙在一起住了這么多年,確實都有感情了,我能幫就幫一點。”逢年過節,王吉寶總要端著熱騰騰的飯菜送給白福山吃,“給他吃點熱乎飯,我也心安哪!”而只要王吉寶幾天沒見著白福山,他就會到白福山家里看看:“也怕他出什么事,這都成了習慣了!”王吉寶的小賣部處于沿街地段,也就成了“鹽灘村”的“瞭望哨”。“‘村’里來了什么陌生人,有啥突發狀況,我這都能知道,我知道后就趕緊給社區匯報,能夠讓社區迅速了解俺們這邊的情況。”
◆愛德
代表人物1:李新琴
中國好人榜,她實至名歸
今年59歲、家住洛陽路27號的李新琴獲得過不少好人稱號。2004年,她獲得市北區精神文明個人稱號;2015年,她先后獲得過山東省好人、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2015年底,她又獲得了市北區精神文明個人稱號。近日,她又以高票入選“中國好人榜”。據了解,退休后,李新琴開始做起樓長,誰家需要幫忙,她都隨叫隨到。小區菜地整修,她幫著居民傳達整改建議;有不配合的居民,她多次上門勸說;鄰里之間有糾紛,她是大家的和事佬;為幫患癌癥老太安度晚年,她跟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去送飯……作為一個熱心樓長,李新琴啥事兒也管。
在李新琴樓上住著一戶孤寡老人,一有事老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她。有回年三十,老人家中水龍頭堵了,趕緊找來李新琴幫忙想辦法。“那天上午,三樓的大姨讓我趕緊下去看看,說是她家水龍頭出問題了,我一看不好,趕緊給大姨找來修理工幫著修好了。”在海琴社區里,李新琴說:“平時只需要150元的修理費,修理工竟然要收300元。我覺得不能這樣,就開始跟他講價。最后,終于說通了這個修理工。”
代表人物2:張春芳
幫鄰來帶娃,不來還牽掛
“大姨您好,我對象一直上班比較早,我最近也開始輪早班了,您看我孩子早上能不能在您家待會,您幫著送到學校去。”“好呀,你放心,把孩子領來就行!”張春芳爽快地答道。鄭州路社區居民張春芳幫助鄰居送孩子上學,幾乎每天早上七點她都會在家中迎接“孫女”,有時候“孫女”沒時間吃飯,張春芳還會端出飯菜讓孩子吃。“小嫚很懂禮貌,一進門就叫‘奶奶’,到了七點四十五,我就牽著她的手出門了。”在鄭州路社區里,張春芳說道。
“那時候孩子剛上一年級,自己去學校讓人很不放心,我就牽著她把她送到學校去。”而張春芳將鄰居宋振的女兒送到學校之后并沒有馬上離開,“當時進校門還要排隊,我就陪著孩子一起等,別人都以為我是孩子的親奶奶呢!”到了今年,張春芳的“孫女”已經上三年級了,不再需要她每天陪著去上學,張春芳總感覺自己心里空落落的。“兩年時間,真的已經把孩子當成了我自己的親孫女,剛開始她不來的那段時間,真是有點不適應呢!”張春芳笑著說道。
代表人物3:宿桂青
社區保安全,每天去巡邏
為了小區居民的安全,康居社區中冶文沁苑樓長宿桂青經常自己一個人繞著小區巡邏很久。“去年八月份的時候,晚上我照常在小區巡邏,發現有個女青年在那喊救命,我也沒管那么多趕緊跑過去看看。當時看有個男青年拿著把刀威脅女同志給他錢。”近日,在康居社區里,宿桂青回憶道,“我就跟男的說,趕緊放下刀,你這樣我打110了,他見我真撥了,就跟我說‘你等著哈,我還會再回來的。’跟女青年交流之后才知道,那是她前夫,來找她要錢花。”
成功把男青年嚇跑的宿桂青并沒有放松警惕,還是每天都到那里轉幾圈。“有一天,我又碰著男青年了,當時我也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樣人,也有點害怕。就走過去跟他說了些道理,講到他孩子的時候,他也聽進去了。在交談了一段時間之后,他跟我表態說以后得找份正經工作好好努力,給自己孩子樹立個好榜樣。”
樂于助人的宿桂青不光在大人那里威信高,在樓院孩子們的心里也是好奶奶一個。“每次在樓院里碰到剛放學回家的孩子,手里拎著好吃的,她都會給孩子們點。所以,院里孩子見她老遠就開始喊“樓長奶奶”。”鄰居吳曉先笑著說道。
■相關鏈接
三招揚“四德”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突出“四德”主題,整合各類社會宣傳資源,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作用,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唱響道德建設主旋律。
二是開展四德評選。在轄區廣泛開展“身邊好人說說看”、“最美家庭”等形式多樣的“德型”評選活動;依托百姓講堂、社區大課堂、社區居民大會等形式與“五老”人員座談、面對面交流,廣泛征求意見,發現、推薦和評選身邊的“四德”典型,讓群眾由“四德”教育的參與者轉變成“四德”教育的組織者。
三是示范引領帶動。發揮“榜”的引領作用,完善建榜用榜工作流程,以榜培根、以榜凝魂、以榜聚力,在榜的形式多樣化、內容具體化、作用實效化上做文章,在安置地點上,確保將“四德榜”設置在顯著位置,充分發揮上榜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截至目前,洛陽路街道已通過網路平臺上傳轄區四德先進典型人物1400余條。結合街道民生項目打造200余米長的“四德”文化長廊,開展各類“德育”評選活動20余場次,在此期間轄區也涌現出一大批“道德典型”人物。
文/圖 本報記者 李晨 本報通訊員 陳洲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