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故居等名人故居的開放,帶動了老城區的復興。視覺中國供圖
老城區的咖啡館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韓偉的“橙橙書院兒”就是其中之一。
自2011年免費對外開放后,被命名為駱駝祥子博物館的老舍故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參與著老城區的改變。這家博物館現在每年能吸引六七萬人參觀,訪客以知識分子、文藝青年為主——這為周圍咖啡館、獨立書店、美術館的興起提供了市場。
僅2013年~2014年這兩年,青島市南區涌現出了20多家文化氣息濃厚的私人美術館、博物館。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開始介入到老城區文化的重塑中。歷史文化發掘正在帶動老城區復興。正如文史學家李明對島城首家獨立美術館的的寄語,“希望這種公民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品質與公共方式擴大化,推動青島這個城市的進步?!?br>
老城區在復活 在北京生活了十個年頭后,面對愈加頻繁的霧霾天氣,韓偉決定搬離北京,回到熟悉的青島大學路開一家小店,和家人一起享受悠閑的生活。
戶籍北京、祖籍濟寧的韓偉和青島有著不解的緣分,十幾年前剛畢業后他曾在青島工作過3年。當時他住在齊東路附近,經常在大學路一帶散步,非常喜歡這一帶的文化氛圍。
在很多文章中,大學路被描述為“青島最早的街道”。道路兩側種滿了濃蔭蔽日的百年法桐,加上錯落有致的庭院小樓,讓這里成為全國的文藝青年最愛出沒的道路之一。
他原本打算開一家獨立書店,為此早早準備了長排的書架,但生計問題還是最終說服韓偉,做一家能盈利的咖啡館也許是比較現實的。
或許是無法淡忘獨立書店的誘惑,韓偉將咖啡館取名為“橙橙書院兒”。正對門口的一長排書架,其中有1000多冊是韓偉的個人收藏,房間里張貼著兩張閱讀主題的海報,顯示出這家以閱讀為主題的咖啡館的與眾不同。
在大學路上,像韓偉這樣的咖啡小店還有幾十家。它們風格迥異,各具特色?!?010年駱駝祥子博物館剛開館時,這幾條街道還處于比較荒涼,沒有什么咖啡館?!蔽挥邳S縣路上的駱駝祥子博物館與大學路一街之隔,駱駝祥子博物館常務館長呂誼對于咖啡館的出現有著深刻的印象?!皯撌?014年到2015年期間,這條小道上的咖啡館多了起來。
不光大學路,附近的黃縣路、龍江路上的咖啡館、獨立書店、美術館等帶有濃厚文化氛圍的個性小店也多了起來。
“2013年到2014年這兩年,僅僅一個青島市南區,就涌現出了20多家私人美術館、博物館,這些新興的特色文化企業對市民和游客都是免費開放的?!笔心蠀^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方健將這一現象概括為“美術館現象”。
2013年9月19日,位于青島市安徽路16號的嘉木美術館對外開放,這被稱為是青島首家獨立美術館。其創始人修方舟習慣稱大學路、黃縣路、龍江路為“大黃龍”。過去兩年時間里,無論自己美術館的人流變化還是“大黃龍”上的個性小店變化,都讓修方舟覺得,老城區在慢慢復活。
修方舟回憶,一開始辦美術館時,很多人都建議一定要在新城區辦,理由是交通方便、能保證人流量。彼時的老城區,在很多人眼里,已經成為衰落的代名詞,與之伴隨的還有停車難等諸多問題。
然而,嘉木美術館的參觀人數卻讓此前并不看好的人大跌眼鏡,開館后第一年2014年參觀人數8萬,第二年2015年10萬。有感于這種文化氛圍,修方舟在莒縣路1號又開了一家名為“小城書店”的獨立書店,下一步他還希望開一家藝術客棧。
文化的魅力 在嘉木美術館漸入佳境之時,許多當時持懷疑態度的人都開始贊嘆修方舟的先見之明。只有修方舟自己知道,這就是文化的魅力?!袄铣菂^的復興最終還是要靠這些主題鮮明、規模小、原生態的小店?!?br>
呂誼則一語道破了天機,“像駱駝祥子博物館等名人故居的開放帶來的人流變化帶動了這些特色小店?!?br>
自2011年建館布展后,駱駝祥子博物館在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從一開始的每年幾千人到現在的六七萬人。“從2014年旅游旺季開始,大部分時間每天都能保證1000多人的參觀數量,而且這些訪客中,很少有旅行社的團體游客,大部分都是獨自前往的散客?!眳握x表示。
實際上,位于一條狹窄胡同的駱駝祥子博物館周圍的標識并不明顯,很多人都是打聽著才找到具體位置——前來參觀的大多是抱著對老舍的個人感情而來?!氨热?臺灣地區有個旅行社規定,凡是到青島旅游,必須到駱駝祥子博物館。還有來自日本的專門研究老舍的協會,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也比較多,特別是中文專業的?!眳握x表示,“這些知識分子群體或者文藝青年,與咖啡館文化一拍即合?!?br>
或許是看到了這種文化的魅力,市南區政府2015年策劃了一個“啡閱青島”的活動,主要是為規模較大的咖啡館免費配置圖書供現場借閱,加深咖啡一條街的文化烙印。
韓偉的橙橙書院兒就是其中一家。在韓偉自己收藏的1000冊圖書之外,還有另外2000冊來自市南區圖書館的書。這些書籍的選擇完全由韓偉自己決定,他甚至可以列書單,由圖書館購買后放置在他的咖啡館里。
“這節省了我自身的購書成本,而且通借通還讓更多的市民走進咖啡館,無形中也增加了消費機會?!表n偉說,咖啡館的回頭客中其中就有不少借閱者。
作為山東唯一入選中國最美的街道,大學路擁有眾多名人故居,還有俾斯麥軍營舊址、人民會堂、小魚山等文化景點。如何針對大學路文化景點的開發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2013年曾有部門提出,在大學路區域,重點引進主題博物館、休閑會所、咖啡吧、酒吧等業態,盤活優秀歷史建筑。不過,政府并沒有大包大攬,而是因勢利導地利用名人故居等資源,先帶動了人流量,民間資本自然而然地看到了以此帶來的商機。
作為嘉木美術館創始人,修方舟認可發生在大學路咖啡館里的政府和民間的良性互動?!罢⒎怯苍谶@里推廣什么項目,而是先挖掘出歷史建筑的文化特色,然后才有了民間的參與,形成了咖啡一條街的氛圍,最后政府再去適時地引導?!?br>
挖掘文化的過程 但歷史文化的挖掘絕非易事。這些曾經積淀深厚的建筑物經過多年洗禮后,大多淹沒在歷史中。
修方舟在租下嘉木美術館后,翻閱了大量檔案,終于還原了這座房屋的歷史。
這里原為德國船舶機械師斯蒂爾洛的花園別墅,主體樓于1913年7月前建成,百年來保存完好,是青島標志性德式建筑之一。從上世紀40年代到2005年的60余年,一直是知名醫生李召華與石雪筠夫婦的私宅。
租下房子后,修方舟并沒有進行太大的改動,“只是安裝了射燈、軌道等畫展用到的一些設備”,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貌。
而嘉木美術館對外開放后,很多人包括附近年逾古稀的鄰居都才通過修方舟的介紹了解了這段歷史,“因為這座房子100年來沒有對外開放過。”
另一棟歷史建筑的挖掘過程更加曲折。
位于湖北路和中山路拐角處的德國水師俱樂部舊址曾經是一些機構的辦公場所。去年3月,水師俱樂部的擁有者青島城市發展集團找到從事文化創意研究的馬達,希望能對這棟建筑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
在查閱了青島檔案館的資料并多方問詢后,馬達了解到,這里在剛建成之時曾經放映過電影。為了得到更多證據,去年10月,馬達去德國呆了一個月,每天都在檔案館中度過,在1萬多張照片、1萬多份報紙中尋找這個房子的蛛絲馬跡。
在看過大量資料后,馬達認為,這棟于1902年5月10日建成的建筑很可能是青島老城區前50棟房子之一,而關于電影院的考證也有了眉目:1907年8月9日,《青島新報》上刊發了一則電影票廣告,“晚7時放映電影,門票票價預售25分,現購30分。”放映地點就在原德國水師飯店內。
“當時的影片名字叫‘家鄉風光’,是一部默片,相當于現在報紙上的影訊。”馬達說?!爸袊钤珉娪霸褐弧钡纳矸菀彩沟盟畮熅銟凡康奈幕瘍r值大增,進行產業開發就成了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比如,這里可以打造成新片試映會,建一個電影博物館展示早期電影?!?br>
民間與政府的互動 如今,在經過一年多的整修后,德國水師俱樂部舊址已經恢復了原有的風貌,只待合適的時機對外開放。
但回顧德國水師俱樂部舊址的改造歷程,卻并非一帆風順。這里曾居住好幾戶人家,說服這些人搬離不僅費周折,資金上的投入也不是小數。
這也是目前島城大部分名人故居開放面臨的主要問題。由于歷史遺留下的產權等問題,這些名人故居現在都成了私人住宅?!皝眈橊勏樽硬┪镳^的人都會問,沈從文故居怎么走,蕭軍蕭紅故居、王統照故居……每次我只能很遺憾地告訴他們,這些都還沒有開放。”呂誼感慨。
下一個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很有可能是趙太侔故居。趙太侔曾任國立山東大學校長,是青島名人文化的重要締造者。位于龍江路7號的趙太侔故居曾同時住著7戶人家,后來被一個民營企業家耗費巨資買下,現在產權仍然屬于民營企業家所有,但政府通過相應的扶持政策,取得了故居的使用權。從去年開始,這棟具有濃郁德式風情的老建筑開始進行修繕。
據了解,市南區將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名人故居、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老建筑進行保護修繕用于符合市南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業態的,區政府將會給予一定獎勵扶持。
在青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加強老城區、老街區、老建筑保護和利用,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留住城市記憶,引導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逐步轉換為公司駐地和旅游小區?!?br>
在相關政策引領下,趙太侔故居的成熟開發經驗也將為其他名人故居的開放提供參考。
不過,在修方舟看來,這種模式無形中為企業增加了一些成本,“現在很多做文化的企業都是在凈投入,完全是一種興趣愛好,如果能有盈利空間則會提高企業的積極性?!毙薹街劢ㄗh,包括這些名人故居在內的歷史建筑可以借鑒上海名人故居的開發模式。
“經過修繕后,一樓對外開放,可以作為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基地等商業活動,二樓還可以住人,或者居民整體搬遷,但產權還是屬于個人,居民還能有一定的房租收入。”修方舟表示。
青島1903里院客棧即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保定路10號的里院建筑群是青島特有的民居建筑,原先住著六七戶人家?!白粼敢獍嶙叩?我給他們租房子住,不愿意搬走的,我將房子裝修后免費供他們使用。”1903里院客棧負責人王亮說,在裝修中盡量保持了里院的整體結構,舊磚、舊木材等都得到了最大限度保留。
在上世紀90年代曾擁有中山商城48間店鋪的王亮希望能重現中山路的昔日繁華,“這種繁華并非商業的簡單重現,而是盡可能地挖掘這些老建筑的文化特色,利用厚重的文化氛圍帶動整個街區的發展?!薄 ∥?圖 本報記者 李楊(署名除外)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