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房屋建筑工程也越來越數字化,以往塵土飛揚、依靠人力肩扛手抬的施工場面已經被機械作業、電腦控制的景象所取代,工地現場處處彰顯著科技范兒。昨日,記者從市城鄉建設委了解到,目前市內三區的建筑工地均已安裝了視頻監控。不僅如此,移動安全帽、實名制考勤等20多項高科技手段已在建筑工地上投入使用。
水循環一年節約成本3.66萬元 昨日,記者來到市立醫院東院二期項目工地,該項目由青建集團負責建設,正在進行基坑施工。一進大門,記者就注意到,工地門口放置了兩臺打卡機,隨著工人打卡,一旁的LED屏上清楚地顯示了該工人的姓名、工種、工號以及所在班組。寫字樓的打卡制度被應用在了工地上,工人也像白領一樣要接受實名制考勤。項目經理宋鵬飛介紹,實名制管理便于掌握每日現場各工種數量及當日工人數量變動情況,而且讓工人更有歸屬感。據透露,新機場項目也將采用該系統進行實名制管理。
以往提到工地,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鋼筋混凝土、噪聲、揚塵的場景。可在這里,記者看到的卻是一派干凈、整潔的“綠色工地”。宋鵬飛向記者揭示了背后的“秘密”:“這都是由于我們項目部采用了地下水三級沉淀系統。 ”原來,在工地的西南側設置了一個小型的沉淀池,雨水和地下水經基坑周圍的排水溝匯集,在這里進行完三級沉淀后,會流入基坑周邊的自動噴淋系統,只要揚塵高度超過0.5米,就會噴淋降塵;不僅如此,沉淀水還有其他用處,工地上的衛生間采取人體感應系統,利用沉淀水進行沖水,現場道路及花草也使用沉淀水進行養護,避免水資源浪費。據統計,去年一年,該項目累計利用地下水及雨水共計7312立方米,節約成本3.66萬元。
167個工地安裝視頻監控 視頻監控是我市房屋建筑工程正在推廣使用的一項新技術,記者看到,在該項目的出入口、主要材料加工區、主要通行道路以及塔吊上都已經安裝了攝像頭,通過監控可實時跟蹤工況進度及在崗人數。此外,一種新型安全帽無線視頻監控也被應用于此項目,安全員頭戴這種前置攝像頭的特制安全帽,帽下連接一個信號收發器,安全員隨走隨拍,通過收發器將拍下的現場圖像發射到電腦上。“以前檢查時候還得同時記錄,戴上這個以后,走哪拍哪,回去可以隨時用電腦查看,不會漏過任何一個安全隱患。”該項目安全員楊承志告訴記者。除此之外,該項目還應用了BIM、鋼筋模板支護等20多項高科技手段。
目前全市已有167個建筑工地納入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了市內三區全覆蓋。市城鄉建設委負責人表示,施工現場監控平臺均聯網至全市監管平臺,實現了監管部門對施工現場全時段、全天候的監督,提升了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記者 傅春曉 實習生 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