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蔡玉水(左)和村民交談。(受訪者供圖)
有人回到農村扎根搞創業,也有人只是進村寄托各種需求,或租地種菜,或暫住當地人家里,或者干脆把高大上的藝術搬進廣闊原野……花式進村的背后,既有都市人對返璞歸真的向往,更有城市支持農業的現實訴求。
市民租地種菜,刺激了農民返鄉市民在郊區農場承包的菜地
周茁是濟南市天橋區大橋鎮一家“杏壇農場”的負責人。這幾天,他正忙著為農場里的私家菜園招募“地主”。據他介紹,農場提供60平方米/塊的菜地,市民可以全年998元到2380元不等的價格認領,體驗耕種樂趣。
租地種菜正在城市近郊的各類農業觀光園或合作社項目中大量興起,這股下鄉種菜熱還被冠以“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得到了諸多三農學家的認可。
脆弱的食品安全體系,只有面對面的承諾才安心,這讓食品消費者和生產者試圖進行聯合,其中廣泛的形式是雇農民負責種菜,種什么菜,是否使用化肥,都由雇主來決定。
去年剛退休的濟南市民王先生就在南部山區一家小農場租了二十幾平米的地,沒事兒把松土種菜當成樂趣。“那里空氣好,而且自己種的菜,一百個放心,捎帶還鍛煉了身體。”王先生樂在其中。
作為準媽媽的張女士也萌生了包地種菜的想法。“外面買的菜,難免有農藥殘留,化肥什么的也少不了。”張女士說。
周茁此前做家具生意,半年前才創建了現在的農場,農場推出的親子游一上來就很受歡迎。“前幾天谷雨時,我們組織孩子們體驗種地、認識農作物,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也認識這個節氣。”周茁說,孩子們體驗鄉村生活,也有助于他們養成節約的習慣。
有意思的是,隨著城市人的介入,部分低效的農業被重新認識,這刺激了不少農民返鄉,去爭取從農業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村居成民宿,周末全滿房濟南市長清區北馬套村把閑置房屋改成民宿
到村里租地種菜成了潮流,來的人多了,原汁原味的鄉村也成了旅游度假村,村居也順勢成了民宿。
濟南市長清區北馬套村就把農家院就地變成民宿。長清區將軍山旅游度假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薛莉莉說,這里作為一個鄉村旅游點,把村民閑置的房屋有效利用了起來,打造成了接地氣的民宿。由于是“就地取材”,這些民宿單從外表看,與普通農戶沒任何差別。合作社很貼心地在民宿門口掛上了諸如“愛華家”“蕓曦家”“五好家庭”的牌子,讓人沒進屋就感受到濃濃的鄉村氣息。
進了院,這才發現,雖然是農村,卻不必擔心住得不夠舒適。亮堂的客廳,整潔的臥室,條件不比酒店差,而門前院子里,一棵大樹、一個池塘、一架秋千,一下就集齊了城里人對鄉村生活的一切美好想象。
合作社采取股份制,歸攏了30戶閑置房屋。按照“外表農村化、內在標準化”的理念,這些房屋統一裝修,和酒店的整齊劃一不同,房子盡量保持原有特色,而且周圍還繼續住著原來的村民。薛莉莉說,這樣才能讓游客真正感受鄉村的氛圍。
從4月份看,村里民宿周末的入住率基本達到100%,有些城里老人過來后,一住就是一個月。“流量多了,農產品銷售有了很大提升。通過電商線上線下結合,村民的雞蛋什么的銷量很好。”薛莉莉說,村民們更是可以憑借入股的資金和房屋拿到相應的分紅。
據了解,像北馬套村這樣,由合作社和當地村民聯手,利用農村里現有的、閑置的房屋、土地等資源經營起的鄉村旅游度假村已經涌現出不少。
藝術家扎根鄉村,村民被熏陶成演員 除了城里人主動來消費,連高端的藝術也開始走向村子。幾年前,國家一級美術師蔡玉水就把自己的藝術工作室建在了濟南市長清區雙泉鎮,展開了個人的又一項探索性藝術之旅。
蔡玉水說,他最初是被雙泉樸實的鄉民所感動。“希望這個美麗質樸的地方能發展起來,希望更多的人發現它,愛上它,建設它。”于是,在雙泉,他因地制宜地創作了新的藝術語言,激活那里的鄉村記憶。
“很希望留住那些離開的人。”蔡玉水說,很多鄉村的老房子還在,房前的老樹還在,可是村里的人都不在了,沒有年輕人的村莊是沒有生命力的,“搞鄉村藝術的初衷,就是要把這里再次激活,把外出的年輕人吸引回來。”
蔡玉水自己也沒想到,他的這個舉動,除了讓自己在創作中涌現更多靈感外,很快就給當地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據雙泉當地人介紹,由于蔡玉水的緣故,雙泉藝術氣息漸濃,吸引了很多藝術家前去采風交流,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向往自然之美的人去看油菜花,賞油牡丹。
蔡玉水的藝術工作室在鎮上落成后,還有很多孩子通過在藝術沙龍的學習、熏陶,最終走上了藝術道路。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雙泉當地的村民也漸漸成為蔡玉水藝術之旅的同行者和參與者,開始有意識地去用藝術改變自己的生活。
去年,蔡玉水拍了藝術片《溫暖的遇見》,正值油菜花盛開,美不勝收,在拍攝過程中,所有的演員、場工都是當地農民。今年,還將有一部電影在雙泉拍攝,仍會有很多當地村民來參與。蔡玉水說,“藝術無論扎根在哪兒,哪怕是鄉村,都可以潤物細無聲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顆種子,一個開始,和一群敢于嘗試的人。”
不少城里人進村,體現對鄉村的反哺 不論是市民進村務農,還是藝術下鄉,很多人把它看作是城里人在壓力之下,松弛神經的一個選擇,甚至是優越感在農村的釋放。但在創聯新農業智庫創始人孫北國看來,這極具現實意義。
孫北國說,新農業的發展和創造、新農村的建設和繁榮都必須同步引導推動城市賢達階層、精英階層“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現代農村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必不可少要補上缺失文化和教育繁榮的這塊短板,要有多層級的社會主流文化階層下鄉,才能有效推動農村繁榮,農業現代化才能有效實現。
雖然對精英下鄉的政策引導并不算多,但市民進村的需求卻已經很旺盛了。在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看來,從城市發展角度來說,和過去農村人爭先恐后進城相比,現在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連很多農村的人都不想進大城市了。”王忠武說,在城市里工作、掙錢、打拼,到農村休閑,本來就是一種互補,有助于城鄉建設和諧發展。
嗨趣網創始人李華賓對濟南周邊鄉村游、休閑農業等發展頗有研究,他表示,最近兩三年時間里,鄉村游無論是從項目數量還是專業程度上都發展迅速。“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呈現出來的。”李華賓說。
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城里人進村都體現了物質條件變好后對鄉村的反哺。董振全是濟南鵲山附近濟南緣圣泰觀光農業產業園的總經理。“我老家就在這里,早年考學出去,在外面干了幾十年,有了積累,也該回家做貢獻了。”他說,正是這種反哺心讓自己回來建家鄉的生態農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萬兵 周青先 實習生 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