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通州的林小姐新生了一個女兒,剛從醫院回到家沒兩天,她的親戚們居然不約而同地給她送來了三臺空氣凈化器。對此,網友們戲稱:“北京霧霾名聲在外,一臺凈化器怎么夠呢,三臺都留著用吧。”(5月7日《信息時報》)
近年來,隨著霧霾圍城,類似段子或行為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筆者個人記得住的就有不少:北京1500余人霧霾天拼“肺”圖案,打破吉尼斯紀錄;“早起拉開窗簾,看見外面灰茫茫一片;出門上班,沒走多遠回頭一看,家沒了。”
每當看到那些段子或行為藝術,首先當然是忍俊不禁,感嘆某些人實在是太有才了。可笑過之后,卻難免有一股苦澀涌上心頭。幽默和惡搞,往往是被無奈和無助給逼出來的。霧霾到底要嚴重到何種程度,才能激發出人們如此多的創意和“激情”?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類似的創意仍將繼續層出不窮。
相對于段子和行為藝術,生娃后收到一堆空氣凈化器的事情,并非出于哪個人的策劃和創意,而是人們“不約而同”的產物。人們常說,現實比小說還要波詭云譎,實際上,現實有時候比段子和行為藝術還要荒誕。霧霾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比環境霧霾更嚴重的,是人們的心理霧霾。如果霧霾問題不能及時得到根本性改觀,隨著環境惡化而惡化的,是人們對未來的信心。而類似現象并非只有北京一地存在,并且污染程度還在進一步加深、污染范圍還在進一步加大,真是細思恐極。
“送禮就送凈化器”是無人策劃的“行為藝術”。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該生出足夠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了。再多的凈化器,也凈化不了被污染的空氣;再多信誓旦旦的承諾,也不如真正轉變觀念,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產業結構升級和能源結構調整上爭取實質性的進展。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