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三顆類地行星圍繞著矮星公轉。
英國《自然》雜志2日在官方網站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一個比利時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3顆圍繞一顆矮星公轉、且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
這3顆行星圍繞公轉的是顆“名副其實”的矮星,表面溫度僅為太陽溫度的一半,質量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比木星大一點,剛剛達到恒星的標準,距離太陽系不到40光年。
不過,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相比,這3顆行星與矮星的距離要近許多,其中更靠里的兩顆接受的輻射量約是地球的4倍,公轉周期約為1.5天到2.4天;最靠外的一顆所受輻射量是地球的兩倍,公轉周期尚難判斷,估計在4.5天至73天之間。
科學家們根據這些信息推測,這3顆行星應該處在這顆矮星的宜居帶上,大小可能與地球類似,還可能存在水和大氣層,星球表面部分區域適宜生命存活。
只是,更靠里的兩顆行星可能與月球類似,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太陽”,即一側永享光明、一側長眠黑夜。
此前,不少科學家都熱衷于觀測與太陽大小接近或更大、更亮的恒星,期待能在它們的行星中找到宜居的類地行星,而這類“星光暗淡”的矮星往往不受待見。
然而,由于“大個頭”的恒星輻射太強以至于將周圍行星的特征完全掩蓋,以人類目前的觀測技術難以捕捉,而不那么“強勢”的矮星則更容易將附近的行星“暴露”出來。
比利時列日大學教授米歇爾·吉倫決定挑幾個矮星,帶領他的團隊試試運氣。最終,他們賭贏了。
由于這些矮星用肉眼甚至一般天文望遠鏡都難以觀測到,吉倫和其他研究人員于是利用一架更為精密的天文望遠鏡,從去年12月起花62個夜晚觀測這些矮星的星光和亮度變化,其間還捕捉到了轉瞬即逝的“日食”。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說,這次發現開辟了地外生命研究的新領域,未來研究前景廣闊。
不過,這一發現只是起步,后續研究還將持續數年。今后,科學家們將觀測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水和甲烷分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于2018年發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屆時,科學家們將能夠分析這些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以及大氣成分,以判斷這些星球與地球的相似程度。
至于向這些星球“移民”,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以現有技術水平,人造航天器飛行40光年大約需要幾百萬年,差不多與類人猿進化到現代人的時間跨度相當。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