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計很多人都知道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其實在收購大鲅魚的過程中也要使用冰桶,在運輸過程中大鲅魚要全程浸泡到冰桶中。這種儲存法是沙子口漁民最先創造出來的。不過,創造冰桶儲存法的老漁民董福洪在分揀大鲅魚時,發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今年大鲅魚個頭比往年小了一號。
顧不上吃飯先分揀魚 收魚船船長孫可芳告訴記者,他船上的6名船員,出海時間最短的也有20多年了,他們都是老漁民。“原先,青島人不認大鲅魚,也就是七八年前,遼寧、河北等地的漁船來卸大鲅魚,大鲅魚才逐漸被島城市民接受,尤其是近幾年,大鲅魚深受大家的喜愛。”孫可芳說。
在多日的跟訪中,記者注意到,這些船員們很喜歡談起當年捕魚的故事,其中談論最多的除了某年某月的產量巨大外,還有就是關于各種鲅魚王的故事。鲅魚王情結,對于這些每天都要直面大海的漁民,心里更是濃重得多。
俗話說“梭魚頭鲅魚尾”是說梭魚的頭、鲅魚的尾都是難得的美味,不過,要是鲅魚破肚子了,這個美味就會大打折扣。4月23日上午11時許,孫可芳的收魚船靠上了一條遼寧捕魚船,船員們忙著搬運大鲅魚,大約20分鐘雙方交易完畢后。駕駛艙里的孫可芳探出頭來,招呼船甲板上的船員們,趕緊把這些大鲅魚分揀,然后儲存到船艙的塑料桶里。
收來的大鲅魚個頭不一,其中也混有一些中鲅魚和小鲅魚,最大也就12斤,最小的只有3斤左右。船員們需要一一分揀出來。“以前出海還能捕到一些七八十斤重的大鲅魚,現在別說30斤,連20斤大鲅魚也沒有見到一條,今年的大鲅魚個頭比去年小了,而且大鲅魚數量也比去年少了。”大副孫順興說。
分揀完大小鲅魚后,要采取不同的儲運方法。大鲅魚要被裝進有冰塊和海水的塑料桶中,小鲅魚要裝進塑料筐中。船員孫吉勝跳到船艙里,里面有個隔斷,裝了大堆冰塊,外面是一排藍色的塑料桶。孫吉勝把冰塊刨碎了,裝到塑料桶里,然后裝進去海水,裝到三分之一后,桶里的冰塊和海水形成了混合體,然后他拿了一個木棒攪拌了一下。船員車承立遞給孫吉勝一條大鲅魚,孫吉勝把大鲅魚頭朝下插到水中。每一條大鲅魚都是這么操作,大鲅魚一條一條緊挨著,就像是往箭靶上插箭一樣,一個塑料桶里大約裝了40條大鲅魚。
記者看到,往冰桶里裝大鲅魚是個細致活,不能插歪了,更不能太緊密了。最后,孫吉勝再往鲅魚頂上撒上了一層碎冰塊,如此的冰桶儲存工作才結束。“冰桶里溫度在零度左右,鲅魚頭朝下,相互緊挨著,就不會壓壞了肚子,中間有碎冰填充,就算是大風浪,也不會來回顛簸劃破魚的肚皮。”孫吉勝說。
儲存完大鲅魚后,收來的小鲅魚也要趕緊裝到船艙里。船員們重新擺放塑料筐中的小鲅魚。小鲅魚的肚子要朝上,斜著靠在一起擺滿塑料筐,然后上面再摞上一層鲅魚,之后就要使用碎冰覆蓋住。
當天在收魚過程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在稱完一條捕魚船的小鲅魚后,對方的大副聲稱,重量差了7斤。這讓一直看著交易過程的孫可芳大為惱火,“我們家的磅秤從來都是準確的,來用你們家的磅秤來重新稱一下,要是不準的話,就把我們的磅秤扔到大海去。”對方船員搬來了自帶的磅秤,結果兩者的重量只差了不到一斤,原來是對方船員此前用磅秤稱重時,忘記了去掉塑料筐的重量。在對方大副上駕駛艙拿錢時,孫可芳數落了對方一下,“要不是咱們都是老鄉,我今天真要好好地罵你一頓,做生意要講求個公道,我們收魚怎么敢在秤上動手腳呢?”對方大副紅著臉,接過錢,沒有說話趕緊走出駕駛艙。
分魚忙完后,船員才想起還沒有來得及吃午飯,最后干脆午飯和晚飯一塊吃了。飯后船員們才想起剛才的小插曲,都很埋怨對方捕魚船的大副,稱重小鲅魚怎么連皮都忘了去呢?大家呵呵一笑,忘記了剛才的忙碌。
漁民獨創冰桶儲存法 沒有捕魚船,卻能滿大海里收購大小鲅魚,這些年來沙子口的收魚船在海上的路子越走越寬。“你知道嗎,冰桶儲存大鲅魚,最早是沙子口漁民創造的,現在越來越多的收魚船都學會了這種方法。”沙子口很多收魚船的船員談起此事,都顯得很自豪。
記者幾經打聽后,找到了第一個使用冰桶儲存大鲅魚的漁民董福洪。他告訴記者,以前大家儲存大鲅魚使用的都是帶鐵把的塑料筐,這種塑料筐現在還在使用。“塑料筐裝魚,很容易壓壞了大鲅魚,儲存時間也不長。后來,我就使用帆布裝進冰塊和海水來儲存大鲅魚,雖然儲存時間大大延長了,但是在海上遇到大風天氣后,帆布包里海水晃來晃去,很容易造成鲅魚破皮。”
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董福洪發現有一種塑料桶很適合裝大鲅魚。他就在船上做了一個實驗,把冰塊和海水裝進去,剛開始裝了一半海水,后來又試著裝了三分之一的海水,把大鲅魚一個個插進去,又在上面撒上冰塊,沒想到第一次試驗就成功了。這個方法一下子解決了鲅魚破肚子的難題,而且儲存的鲅魚數量提高了三倍以上。熱心的董福洪把這個儲存方法教給了周邊的漁民,大家不斷地改善這種儲存方法,后來這種方法又傳到了昌邑等地。
“在分魚時,我發現今年的大鲅魚個頭普遍小,至少比去年小了1斤以上。”出海有30多年的董福洪說了這個令人遺憾的事情。其實不光他,孫可芳、孫順興等老漁民也都有這樣的看法,今年“鲅魚王”更小了。“鲅魚洄游北上產卵,沿途到處是捕魚船。每一條捕魚船裝了上千張網,每張網有20多海里長,四面八方都是漁網,以至于其他船舶都不敢拋錨,這種情況下,不光是鲅魚王,就算是小鲅魚也難以逃脫,等著游到青島,你說還能剩多少呢?”駕駛艙里的孫可芳,若有所思地說。
收魚船船長的焦慮,一直傳遞到陸地上。昨天,沙子口中心漁港的大鲅魚價格已經首次跌破20元錢,與小鲅魚價格一樣,每斤18元錢,這是今年鲅魚行情的第一次大小鲅魚同價,而且這個行情比去年早了好幾天。連續15年做鲅魚美食的中國烹飪大師宋峰,從今年3月份開始尋找鲅魚王,不光是在沙子口中心漁港上找,他還請朋友到榮成當地尋找,結果兩個月過去了,除了4月30日,在沙子口中心漁港偶遇了一條24斤重的大鲅魚外,前些年多次見到過的百斤以上的鲅魚王,再難覓影蹤。“看來漁業資源確實減少得厲害,百斤以上的鲅魚王很難找到了。”宋峰說。
本地和外地鲅魚屬同種 董福洪說,目前,洄游的鲅魚已經到了大公島海域,青島一些漁船已經到這片海域去捕撈鲅魚,“這些鲅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本地鲅魚 ,因為咱們這片海域的鹽分高,餌料足,洄游到青島近海的鲅魚口感更加鮮嫩。”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軍介紹,本地鲅魚只是漁民的傳統叫法,其實本地鲅魚與南方鲅魚,都是藍點馬鮫,屬于同一個物種。鲅魚有洄游性,屬于暖溫性魚類。根據調查,每年1、2月份,鲅魚在濟州島海域外面的黃海南部、長江口外面的東海北部深水區越冬。3、4月水溫回升,鲅魚逐步移到岸邊。每年清明節前后,青島近海出現鲅魚,之后,鲅魚在青島近海海域產卵。鲅魚在青島近海生長到11月,寒流過來,鲅魚又沿著原先的洄游路線,回到曾經的越冬場越冬。
李軍介紹,大規模地捕撈大鲅魚,勢必影響后期鲅魚的產卵,進而影響漁業資源。鲅魚到現在都無法人工養殖,雖然寧波有人做過人工授精,但是并沒有大規模推廣。 本版撰稿 記者 陳勇 攝影 記者 趙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