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大確診發燒,牛女士緊急啟動“紅色預警”:“讓老二離他遠點”;“讓老二多喝水”;“盡量不要讓他們在一起玩,老大關好房門”。盡管如此,讓六個大人最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就在老大快好的時候,老二38.9℃“淪陷”。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就像記者采訪時,奶奶李阿姨說,家有倆孩,不怕苦不怕累,就怕他們生病。近日,記者在醫院采訪了三組正在遭受這種折磨的家庭。
家庭一:老大上學,老二打吊瓶
4月9日,小軍(化名)住院第五天,15個月大的他長得特別討人喜歡,長睫毛、白皮膚還有又大又圓的大眼珠。但現在,他卻像個樹懶一樣掛在奶奶身上,五天高燒,連續五天打吊瓶讓小家伙一點精神也沒有。他得的是急性喉頭炎,嗓子難受得說不出話。
姐姐比他大8歲,前段時間姐姐學校好多小朋友生病。媽媽特別緊張,囑咐姐姐到家后換衣服、洗手后再和弟弟玩,一定要把潛在病毒徹底隔離。但有一天,姐姐摸著發熱的額頭確認,自己中招了!姐姐剛好,弟弟突然高燒,到海慈醫院辦理住院。
一個還在上學、一個才15個月。媽媽要上班,爸爸上班更遠,在黃島。家里倆孩怎么辦?全家四口一商量,只能媽媽負責接送老大上學,住院的老二就交給爺爺奶奶照顧。于是,8歲的老大每天早上跟著媽媽7點鐘出門,吃早飯上學,下午放學后又被媽媽接到單位,等待媽媽下班后一起回家。而這段時間內,爺爺奶奶和老二那邊更忙活:做檢查、打吊瓶,隨時監測體溫和孩子身體狀況。
但他不哭也不鬧,因為從3個月起,他就已經習慣了白天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67歲的爺爺邵大叔說:“看完了老大,我們計劃著可以出去玩了,沒想到,這個小家伙來了。那我們就繼續看吧。從小跟著我們。”為了不影響孩子們正常生活,老兩口每天早上6點開車過去,晚上等兒子媳婦下班,晚上6點再開車回家休息。邵大叔開玩笑說:“一天12個小時 ,可以早到但不能早退,這員工挺負責哈。”家有倆孩,一人生病,全家四口齊上陣。這種非常時期,做飯已經幾乎不可能,連續幾天都是靠叫外賣過日子。
家庭二:老大老二同時生病
沒孩子時 ,牛女士覺得,“離父母遠點好,沒那么多人管著。”可直到這段時間倆孩子同時生病,牛女士恨不得把四位老人都聚到一起,最好住在一個小區。
牛女士的倆孩子:老大四歲上幼兒園,老二剛滿一歲。作為80后的她,對兩個孩子的健康問題非常敏感,就在老大確診發燒后,牛女士緊急拉響了家里的“紅色預警”:“讓老二離他遠點”;“讓老二多喝水”;“盡量不要讓他們在一起玩,老大關好房門”。盡管如此,讓大家最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就在老大快好的時候,老二38.9℃“淪陷”。
老大要上幼兒園,老二還得治病。為了做到最大程度的隔離,牛女士和丈夫商量后決定:“大兒子讓他爸爸帶著去爺爺奶奶家,女兒從小跟著姥姥姥爺,我暫時也搬過去。這段時間給家里好好通風消毒,等倆孩子都好了再回來。”
家庭三:老大拉肚子老二便秘
不是每一個家有倆孩的家庭都像他們這么幸運。比如趙女士,兒子上三年級,女兒今年13個月,婆婆從外地趕來幫忙帶孩子。兒子對這個可愛的小妹妹喜歡得不得了,一放學回家就抱抱,寫完作業也馬上跟妹妹玩。所以趙女士從來不擔心哥哥會對妹妹吃醋。但最近她有點慌了,因為老大突然拉肚子,老二又便秘三天沒拉出臭臭。她跟身邊人求救:“老大該吃什么藥?老二該吃什么益生菌?”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最終咨詢醫生決定,吃同一種益生菌就可以。趙女士說:“這是從進入倆孩家庭后最讓她抓狂的時候。”
醫院:下午5點到晚9點成兒童就診高峰
連續兩次到海慈醫院采訪,記者都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么上午時間到兒科就診的患兒并不是很多!仔細了解后才知道,原來這只是個“假象”,真正的高峰期已經移到了下午5點到晚上9點。
兒科注射室護士長劉明娣說:“孩子白天不舒服,一般老人會決定先在家觀察著,不行的話就等孩子爸媽下班后再去醫院。結果爸媽下午5點下班到家一看,覺得有點嚴重馬上帶著去醫院,或者等吃完飯再帶去醫院。兒童的就診高峰期就跟著爸媽的時間開始推移。下午5點到晚上9點,患者最集中,另外早晨五六點鐘時也比較多,因為爸媽不想耽誤孩子上學和自己上班,趁早過來打完吊瓶接著上班上學。”
正是這個不可控制的高峰期,讓劉明娣在排班時很頭疼:“別的科室的三班都可以提前安排好,但我們不行。我在排第二天的班之前,得先看看前一天的接診情況、高峰時段,根據這個隨時做調整。所以很多時候就變成,上午上班下午休息,5點之前再過來一直工作到晚上9點。”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