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亞洲
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是基于某種情緒下的激憤或者說同情,而是應該回歸到具體的留守兒童身上,只有對他們有更精準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幫扶他們,一如我們通常所說的“精準扶貧”。 全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一直缺乏權威數字。有說法是6100萬,也有說法是6800萬。3月26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在天津大學一場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研討會上透露,我國今年將首次摸清留守兒童底數。
留守兒童問題已是我國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全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竟然一直缺乏權威數字。當然,數字終究是冷冰冰的,最大的價值在于通過數據的精準,讓我們對留守兒童這個龐大群體,有更清楚的了解。
事實上,留守本是對一種存在形態的客觀描述,尤其是在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當下,留守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正常的存在。那么,它緣何會成為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代名詞?換言之,這些本應沐浴于關愛之下的兒童,為何會屢屢成為社會的傷痛呢?這也讓摸清人數多了比數據本身更突出的反思價值:我們在城市化高歌猛進中,到底丟失了什么?對于無辜的孩子,我們到底辜負了他們什么?
當悲劇頻頻發生時,對留守兒童父母的責怪,對當地政府的質問,對當地村民的詰責,甚至對社會公益的反思,常常成為當下流行的解剖元素。當我們對這些留守兒童傾斜情感上的關注時,一個不時被提及的問題是,那些本不該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劇是如何上演的呢?是因為貧困嗎?是因為政府幫扶不力嗎?是公益介入虛置嗎?或許不能否認那些現實的貧困,不力的制度救濟以及有心無力的公益。但是,從此前的數起悲劇來看,或者更精準來說:貧困似乎并不是直接的根源,政府的救濟并未缺失,甚至公益也未曾缺席,真正壓垮留守兒童最后的希望,竟然是情感上的貧瘠。沒有數據的調查,所有的看似正確的揣測顯然是自我臆測。
于此而言,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是基于某種情緒下的激憤或者說同情,而是應該回歸到具體的留守兒童身上,只有對他們有更精準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幫扶他們,一如我們通常所說的“精準扶貧”。
關愛留守兒童,從摸清人數開始。當然,當我們壯志雄心地試圖去摸清留守兒童的人數時,并非僅僅要獲得一個多么精準的數據,而是在摸清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并在大數據的基礎上,以具體的行動,做出切實的改變,并最終實現關愛留守兒童的目標。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