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劍
27年前的3月26日,詩人海子用臥軌的方式在北京山海關結束了自己25歲的生命。人生歷程短暫的海子,卻用近200萬的文字引領詩歌進入了新的時代輝煌。其死后的每一年,人們都樂于用不同的形式在今天對他進行紀念,比如舉辦詩歌朗誦會、出版他的相關詩集。(3月25日新華網) 每年春天的這個時候,海子似乎都會成為詩歌的一個符號被復活、被解讀。文藝范的表現形式,看起來像是在對一個故去的詩人進行別樣的紀念,但其泛濫而又不克制的自身秉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將這樣的紀念活動帶向了流俗的深淵。很多人紀念海子,其實并非是醉心于他的詩,更大程度上,他們是想通過這樣的切入,表達自己對詩歌以及詩歌里描述的詩意生活進行的懷念。在詩歌越來越被邊緣化的逼仄現實里,這樣做并沒有什么原罪,但凡事過猶不及,當所有的紀念都在指向對詩歌的祭奠、對現實生活的另類抗訴時,海子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載體。
與流俗的紀念交相輝映的,是人們對海子詩歌的過分誤讀。僅以那首被奉為經典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例,很多人都覺得它有著心靈雞湯式的樂觀特點,其一度甚至被印在了房地產的廣告里,刻在了旅行社的宣傳名片上。但只要對海子的性格以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都會發現,這首創作于其臥軌前的詩,其實是充斥著無盡的絕望和悲傷的。另外的誤讀還體現在對海子本人的過度崇拜上。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天才,其決絕的赴死行為更一度被理解成是在為詩歌獻祭,而至于海子性格上的缺陷,他個體精神上所存在的問題,卻鮮有人去關注。
紀念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延續和更深入地了解。如果我們每年對海子的紀念都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如果所有的活動都指向濫俗的形式,那么,這樣的紀念不但沒有任何意義,反倒會加大人們對海子的誤解,這無論于哪一方,都不啻為一種傷害。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