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劇、茂腔、柳腔、木偶戲……這些長期活躍在青島地區的古老地方戲曲,深深扎根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承載了幾代人的鄉愁記憶。作為傳統戲曲文化的瑰寶,青島一批非遺文化地方戲曲,也注入了時尚的味道。記者昨天從青島市文廣新局了解到,按照山東省文化廳的統一部署,青島市正式啟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呂劇、柳腔、茂腔等均在此次普查之列。4月份,全市地方戲曲劇種將亮出“家底”,在調查保護的基礎上,更好對這些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
地方戲種首次查“家底”
青島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地方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表現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日前,為全面摸清我國地方戲曲劇種現狀,推動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正在進行。根據山東省文化廳的統一要求,青島市文廣新局也專門下發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方案,首次大規模啟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平臺。各普查單位采集信息后,均在統一平臺上填報、上傳,普查數據一次入庫。為保證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的真實、準確、完整,普查工作機構將對普查全過程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建立三級數據質量監管體系。
地方戲曲是藝術瑰寶
“目前萊西的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正在進行中。”3月22日,萊西市文化局分管副局長倪合才告訴記者,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是為了全面掌握全國各地區、各民族戲曲劇種的數量、形成發展歷史、藝術特點、分布和流傳地區、演出團體、人才狀況、演出劇目、生存現狀等,實現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對各地戲曲文化資源的動態化、科學化管理,更好地促進戲曲藝術繁榮發展。
“萊西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包括呂劇、柳腔和茂腔等,至于還有哪些,具體數目目前還無法統計。”倪合才介紹說,萊西呂劇藝術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劇本選材多取自民間家庭倫理故事,唱詞道白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萊西鄉土氣息。其音樂系“板腔體”,主要板式為“四平”、“二板”兩大類,另有曲牌數十種,旋律委婉流暢,唱中有說,說中有唱,靈活俏皮,清新明快,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是萊西民間藝術的瑰寶。這次普查中,萊西的呂劇、柳腔、茂腔等均在此次普查之列。
皮影戲木偶戲在普查內
記者了解到,這是我市境內首次對地方戲曲劇種進行普查,內容比較全面。除了各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外,還包括皮影戲、木偶戲等不同戲曲樣式。普查主要內容包括:劇種名稱、聲腔、藝術淵源、形成時間、流行區域、劇目、音樂、表演藝術、舞臺美術、主要演出團體、人才培養機構、報刊專著、代表人物等相關文字、圖片資料。
昨天,記者從萊西、即墨、膠州等地文化部門了解到,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全面啟動后,已經對全市各鎮、街道文化站站長、各劇團負責人等,進行了包括操作技術等內容的集中培訓,目前各項普查工作都在緊張進行中。第一次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于4月中旬結束后,所有資料都將進行匯總并逐級上報。到時,青島地方戲曲各劇種將一一亮出“家底”。
地方戲曲傳承要注入時尚元素
昨天下午,青島市文化館館長陸玲介紹說,中國戲曲自宋代形成完整形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戲曲,堪稱中華文化引以為豪的瑰寶,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通過欣賞戲曲,國人可以從中汲取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驅動力。
陸玲說,在時代發展迅猛的今天,更多的青年人喜歡多元化的戲曲表現形式,這就要求青島的地方戲曲一定要沿著時代的脈絡創造性向前發展,注入新的文化,賦予它新的內涵和時尚元素,以更加活潑的形式展現在新一代面前,這樣,才能使青島地方戲曲更加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陸玲說,目前,青島各級政府對地方戲曲的保護都很重視,尤其是在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方面,地方戲曲已經培訓出了青年一代傳承人,也注入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內容,包括茂腔、柳腔等一批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戲劇,都有了跨時代的時尚文化味道,一些古老的唱腔已經成了記憶,新的唱法和藝術表現形式,將更有利于地方戲曲的傳承和保護,成為打造青島“都市文化特色”的一張名片和重要亮點。
柳腔茂腔都是非遺“國寶”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的茂腔和柳腔藝術,早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但茂腔的傳承一直并不興旺。黃島區文廣新局聯合黃島區教體局向社會發布招生信息,招收30名15歲左右、愛好戲曲的初中畢業生,定向委托濰坊學院幼教特教師范學院的茂腔專業班進行培養,教授唱腔、樂理、基本功等專業課程。所招收的學員在濰坊將先學習京劇等傳統戲曲的基本功,之后由茂腔藝術傳承中心聘請高密、膠州等地的茂腔傳承人等指導唱腔。學生每年的學費和住宿費均由黃島區財政負擔,家庭困難的學員第一、第二學年還有1600元的助學金,成績突出的優秀學生將獲得獎學金。學員學習期滿考試合格,將由濰坊學院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中專畢業證書,黃島區文廣新局擇優錄用到茂腔藝術傳承中心工作,與中心工作人員同工同酬。
記者了解到,茂腔產生于青島膠東地區,是青島地方戲曲中的佼佼者,素有“膠東之花”的美譽。茂腔生在青島,發展在青島,受到青島獨特的地域文化的影響。在齊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交織融合產生的青島地域文化的感染下,茂腔憑借其詼諧的地方方言、通俗易懂的民間俗語、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茂腔綿延30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青島近代戲曲發展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民間藝術,更是一面社會歷史的反光鏡。
柳腔莊戶劇團拿到補貼
“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即墨柳腔,也已經是國家級非遺,為了保護傳承地方戲曲,現在已經培訓出了一批新生代傳承人。”即墨市柳腔劇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由業余愛好者組成的柳腔莊戶劇團在即墨就有70多家。
記者了解到,早在3年前,即墨市政府從70多家莊戶劇團中選拔出多家專業水準高、演出能力強的劇團,讓他們與市柳腔劇團共同登臺演出,聯手送戲到基層,每進行一場演出,政府都會給予1500元的補貼。那一年,他們送出了500多場演出,使柳腔得到了廣泛傳播。到了今年,這支隊伍擴大為18個莊戶劇團和兩個藝術團體,全年送戲下鄉的數量也增至1000多場,演出內容從傳統的柳腔、京劇、呂劇,擴展為各類歌舞、小品、魔術、器樂,每場演出的補貼也由1500元升至2000元,為地方戲曲的傳承與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呂文波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