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兜里揣著智能手機,卻不會使用手機里的軟件打車、購物、訂餐、繳費、聊天……昨日,市北區敦化路街道的志愿者在伊春路社區開設面向老年居民的智能手機講堂,大學生志愿者們手把手教老人們使用智能手機上網。
志愿者通過對全市500位60歲以上老人調查發現,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已經接近66%,而能使用手機上網的老年人不到20%,絕大多數老年人都渴望學會使用智能手機的微信、QQ功能與孩子們溝通。
現場
白發老人學刷微信 上午9時許,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區活動中心成了大課堂,課桌前是10多名白發蒼蒼的老年學生,一個毛頭小伙成了志愿者老師。
“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出門打車都用打車軟件,年輕人打車容易了,而老年人更打不上車了。”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手機發微信、看新聞、聊語音、打車、訂餐……這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其實老年人也挺羨慕的,他們也想融入其中,享受智能手機帶來的便利,所以敦化路街道聘請了市北區居民之家服務中心公益組織的志愿者,在伊春路社區舉辦老年居民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大課堂。
工作人員說,教老年人用微信,可以讓他們與孩子多一種更親近的溝通方式,朋友圈的信息也可以讓他們足不出戶便對外面的世界 “了如指掌”。
課堂上,大學生志愿者先將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介紹一遍,然后現場手把手教老人如何操作智能手機、如何查詢登錄WIFI、如何注冊使用微信、如何使用語音聊天、怎樣通過手機軟件在家中預約出租車……
祖孫倆互加微信好友 “我和俺家大孫子加上微信好友了,以后可以用手機給他發過年紅包、聊天。”家住伊春路的王愛花老太兩手捧著手機,樂呵呵地像抱了個寶貝,她手中使用了一年多的智能手機終于結束只能打電話的歷史。
老人在志愿者幫助下申請了微信號,第一個成功加為好友的是自己的孫子。“有時我會有種跟社會脫節的感覺。”78歲的王愛花告訴記者,年輕人繳電話費、水電費,在手機屏幕上點幾下就好了,可她每次只能去銀行排隊交錢。去年,孩子給她買了部智能手機,同時也給她開通了上網流量包月。可剛用那會,王愛花對智能手機很不適應,連劃一下屏幕接聽電話都總出錯。“覺著自己像文盲似的,還趕不上鄰居家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會用智能手機。”王愛花說,她現在跟著志愿者學會使用微信,和孫子加了微信好友之后,還加了好幾個鄰居為好友。突然感覺“跟上形勢”了,這讓老太太很開心。
講述
老年人渴望“玩轉”智能手機 “現在年輕人都會玩智能手機,如果老人會使用微信,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就會增多,每天好玩的事情發到家庭微信群里,雖然不住在一起,卻像天天在身邊一樣。”居民之家服務中心公益組織負責人逄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在社區走訪老人時發現,隨著智能手機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年輕人換下來的智能手機大部分都轉送給父母使用,也有許多子女專門給父母買了智能手機,但是大部分老人不會用。逄女士介紹說,他們在敦化路街道向老年居民免費開課,手把手講解智能手機的各種軟件功能,現在前3期培訓班的學員已經報名滿員,由此可見老年人對“玩轉”智能手機的渴望。
調查
近半數老人靠自己摸索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市北區首屆公益月活動中,有一個公益項目是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機免費培訓,為此,項目負責人婁雷帶領志愿者針對島城市區500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選取451份有效問卷,制作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情況調查報告》。
[智能手機使用率] 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66%
[學習使用途徑] ▼41.6%
靠自己摸索
▼24.4%
靠他人幫助
▼8.1%
看說明書使用
▼25.9%
至今不會操作
[常用功能] 打電話 98.9%
發短信 43.9%
打車軟件 2%
[最想學習的手機功能] 微信、QQ 31.7%
聽廣播 20.7%
瀏覽網頁 19.3%
其他依次為:天氣預報、看視頻、打車、地圖導航
(36.6%的老年人非常希望能用子女喜歡的聊天軟件來與子女溝通交流,但真正使用微信或者QQ來聯系子女的僅有22%。)
建議
老人刷微信 生活更豐富 老年人為何對智能手機的使用率不高呢?婁雷通過調查發現,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受到文化程度、年齡、身體狀況的影響,導致其接觸新事物或者學習新技能的本領降低了。“現在很多老人因為腿腳不便等原因,采用居家養老的方式,生活內容更加單一,而智能手機能給他們帶來一個新的天地,增進與子女、朋友的聯系,甚至打開部分孤獨老人的內心。”婁雷表示,子女們給老人置辦了智能手機,應該抽時間教會他們如何使用,讓老人利用智能手機軟件提高生活質量。如果確實沒有時間,可以到市北區所在社區給老人報名,志愿者可以免費授課。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趙健鵬 通訊員 馬煜辰 制圖 王亮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