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分享:朋友或是家人遭遇不幸,急需救治,遠在千里之外,和受困人絲毫沒有交集的人們,憑著對發起者的信任和一片本真的愛心,輕擊屏幕,將飽含著心意的善款匯集到眾籌平臺。通過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進行網絡公益眾籌,已經成為一種公益募捐的新形式。滾動顯示的數字幫受困人重拾生存的信心,暖暖的愛意給他們痛苦的治療過程平添安慰。多少次被朋友圈里的親情故事感動,被他們求生的欲望震撼,當網絡眾籌的平臺幫我們把這份感慨和同情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力量,直抵對方手中,當眾人的力量幫他們成功湊齊手術費,解了燃眉之急,參與的每個人都尋到了內心的充實。
當眾籌遇上慈善,幾萬、幾十萬的愛心款會在短短幾天內迅速匯集。今天起,《核心價值觀感動每一天》欄目將刊發系列報道 《眾籌獻愛心為生命加油》,剖析這一愛心舉措,報道身邊眾籌故事里點滴的善舉,讓身邊的公益點亮更多人的生活。記者 趙黎 趙杰
暖心故事1五千陌生網友接力救助一歲患病孩子
2015年6月,家住嶗山區的一歲幼兒小晨晨查出身患惡性卵黃囊瘤,高額的醫療費用讓身為母親的李女士陷入困境。走投無路之下,她和丈夫去年在網上發起求助,五千多名網友參與關注轉發并紛紛援手,籌集到的20萬元善款已經初步解決了孩子后期治療的費用。
一歲的小晨晨家住嶗山區峪夼村。母親李女士介紹,2015年6月份,晨晨的肚子突然鼓起,李女士和愛人就帶他去了醫院。醫生檢查說是胃漲氣,驗了血說正常,就是有點貧血,開了些藥,一家三口就回家了。又過了三天,晨晨的肚子沒有減小,反而又鼓得比以往還大了。這次父母帶他去了兒童醫院,大夫一看到孩子,直接讓做CT,檢查結果說腹部有東西,不是胃脹氣。后來,夫妻兩人又來到青大附院,確診了是體內有腫瘤,必須手術。
“我當時真是要死的心都有了。孩子肚子上的刀口有22厘米長,切除的腫瘤重達兩斤,孩子也由手術前的體重21斤減到了18斤。又過了7天,腫瘤結果出來了,屬于惡性卵黃囊瘤,在血液兒科進行化療。孩子頭部和面部的毛發所剩無幾,看著都讓人心疼。 ”李女士暗地里不知哭過多少次,為孩子的病,也為自己無力承擔醫藥費。
求醫治病,家里已經負債累累,后續的治療還需要不少錢,“我怎么忍心看著可愛的孩子就這樣走向死亡而不去醫治呢?懇請社會各位愛心人士伸出你們的援助之手,幫我們過難關。 ”借遍了所有親戚之后,走投無路之下,有朋友給李女士出了建議,可以在網絡上發起一個眾籌試試。于是,一封以李女士口吻寫下的求助信在眾籌平臺流傳開來。李女士的真切描述觸動了周圍的朋友和許多并不相識的人。 5元、10元、20元、50元……不少人不僅參與捐款,還關注和轉發。像是滾雪球一樣,朋友的朋友獲悉情況加入進來,5個月的時間里,眾籌的金額已經達到了20萬元。
“是大家的關愛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這里面有很多網友,我們也不認識,但是我們會把這份真情永遠記在心里,將來孩子平安長大之后,一定要告訴他,永遠記住這份恩情,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李女士說,捐款的時候超過5000名網友接力轉發李女士的求助信息,4000多人參與了捐款,所籌集的費用,基本上已經滿足了小晨晨后期治療的費用,所以,李女士夫妻停止了眾籌平臺的募捐。
暖心故事2為在青打工者眾籌愛心拯救三個家庭
一周前,被眾多青島網友轉發的青島打工者的故事很快就得到了4278次的捐款,當初設定的目標是籌集手術費20萬元,而捐款額超過了這個數字,達到200475.37元。發起捐款的網友“多多爸”在網上給網友回饋,說項目金額已經達到,愛心款提現,感謝大家的支持。
張杰,老家在臨沂農村,夫妻二人都是在青島打工的外來務工者。 2012年6月,張杰的父親在外打工時發生意外導致左腿自膝蓋以下全部截肢,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父母生活只能依靠張杰每月匯給家里的生活補貼。屋漏偏逢連夜雨,2014年8月張杰岳母又突發腦血栓,癱瘓在床也需人照顧。因雙方父母都在農村老家,且父親截肢岳母癱瘓,所以張杰的妻子分娩后只能在家照顧孩子,三個家庭就指望著張杰一人的工資度日,生活拮據。
2016年2月17日,張杰本人因多日持續低燒外加身體酸痛,前往青島市中心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急性B淋巴白血病,需要進行化療和骨髓移植手術,這對他的家庭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巨額的治療費用遠非這個貧弱的家庭所能承受。張杰的朋友見無力填補手術費和護理等費用的空缺,在網上發起了眾籌。在文章的后面,他附上了張杰的病歷照片和身份證、住院證明等信息。
在帖子下,有人跟進捐出50元。他留言說,親戚就曾得過這個病,現在看了張杰的狀況,感同身受,希望盡微薄之力。還有人鼓勵張杰,堅持治療,順帶捐了20元。有人留言說自己是張杰的老同事,多年沒聯系,捐200元支持他,更多人和張杰素不相識,愛心款一筆筆匯集,每個人的捐款金額和網名都在帖子下方顯示。
暖心故事3陌生人相助一星期湊出 萬元手術費
爸爸車禍身亡,媽媽還在重癥室搶救尚未蘇醒,兩歲的弟弟骨折受重傷,唯一的10歲小姑娘包蕊成了家庭的頂梁柱……今年1月份,在這個由青島市民張林發起的網絡眾籌中,字字句句讀上去,令人心酸和感慨不已。 “去世的這位父親,是我的同事。 ”驚聞噩耗,在感到震驚和悲傷的同時,張林決定,為這個不幸的家庭做點兒什么事情。
在微信鏈接內容里,發起人以包蕊的口吻記錄了這個家庭遭遇到的突然狀況:2016年1月18日,一場突發的車禍讓美滿幸福的小家庭瞬間支離破碎。爸爸難得休息一天,回到家里,媽媽和我們姐弟倆都特別高興,早上媽媽去學校上課時,還囑咐爸爸說,記得放學了早點來接我和孩子,回家做飯。下午放學后,爸爸開車從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券橋鄉第九中心小學門口的小路上自東向西左拐進入103省道時被一輛滿載化肥的大卡車迎頭撞上,經搶救無效當場身亡,母親為保護弟弟,頭部受重傷,一直在重癥監護室搶救,尚未脫離生命危險。兩歲的弟弟左腿嚴重骨折,正在南陽中心醫院住院治療。媽媽和弟弟每天的醫藥費約一萬兩千元,每天天文數字的費用對70多歲的爺爺奶奶和經濟并不寬裕的姑姑是個難以支撐的巨大壓力。
點滴真愛,匯聚成海。張林說,自己都沒有想到,在朋友圈中的眾籌會迅速見到效果。短短一周的時間,每個熱心網友10元、20元、50元不等的援助,很快匯聚成12萬余元,因為手術需要,他們提前停止了眾籌項目,將這筆款項取出,及時用于治療,“現在,孩子的母親已經蘇醒,正在接受進一步治療,命是保住了。 ”張林表示,最讓他感動的是,很多人自己都不認識,他們一樣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對弱者的同情和善良的感同身受讓一個個網上的眾籌項目得以圓滿結束。眾人拾柴火焰高,你我身邊的“微塵”在眾籌中凸顯了強大的力量。1元、5元,20元、50元,記者采訪接觸的眾籌案例中,絕大部分湊夠了治療費用或是善款。這些故事中,多半是親朋遭遇不幸,需要緊急救治。在保險還沒能支出或是并沒有保險支援的時刻,眾籌快速反映,幾天就實現了籌集到提現救助的過程。曾發起眾籌的網友“烽火”告訴記者,被救助的人多是急癥,“網友不是捐完就了事,大家會一起關注救治的進展,用自己的方式為患者送去祝福。 ”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