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有個雙山村”的后一句是“雙山村有個雙山張”。如果說,雙山村不平凡,那“雙山張”也絕對不簡單。這里是雙山張氏的發源地。600多年,雙山張氏人才輩出。除了上篇提到的明代三朝重臣張夢鯉 、中共萊陽縣委第一任書記李伯顏等重要人物,還有幾個人并不為人所知,被明弘治皇帝降旨旌表的“義民”張雄、早期同盟會會員張是元、張學良的啟蒙老師張咸明等,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最后來了個“簸箕張” 要說“雙山張”,不得不先說說這個大家族的始祖張海山。他是干什么的呢?看看這句話就明白了:“早年雙山村里住的人家,先來昌和楊,后來馬和梁,最后來了個簸箕(bòji)張?!彪p山張氏絲毫沒有隱瞞始祖的職業——修理用來清除垃圾的簸箕的。
關于張海山是如何到雙山村的,《雙山張氏六百年》一書中有多種記載,這里我們選取一種,增添些趣味性。
張海山是青州府樂安縣(今廣饒縣)碑次口村一名修簸箕的匠人,兒子清甫三歲那年,妻子病故,為了照顧孩子他又娶了個媳婦,沒想到卻把兒子推入火坑。為了養家糊口,張海山平日都要出門修簸箕,留下后妻和兒子,后妻要么打罵他,要么不給他飯吃,有一天竟然在碗中放了一根斷針,晚上兒子一直喊肚子疼,張海山給他揉肚子時揉出了斷針。生活本來就難以維持,后妻又如此陷害孩子,張海山決定帶著孩子外出謀生。
可去哪里呢?一天,張海山太過勞累靠在一棵樹上睡著了,夢中出現一個白胡子老頭:“向東而行,到白茫茫之地安家,可大富大貴。”
張海山帶著兒子一路東行,直到走到一個小山村,抬頭一看,四周白色的蘆葦穗子上籠罩著白色晨霧,白茫茫一片,一問知此村名叫雙山村。張海山心里琢磨,難道這就是白胡子老頭說的安家之地?此時已到傍晚,他先找了個地方過夜。這是個獨立小院,三間房子,寬敞明亮,卻因許久沒人居住有些荒涼。房東很好心,告訴他:“這里經常鬧鬼,在這住過的人第二天就會變成白骨?!睆埡I綇牟恍攀裁囱Ч砉帧5珦f,半夜他聽見屋內傳來說話聲:“有人來了?!薄斑@是貴人,不得無禮!”
第二天,張海山父子倆平安無事,一直擔心他們的房東也覺得奇怪,就這樣又安穩過了十幾天還是一切正常。張海山便決定就在這里安家了。由于他為人誠懇,修簸箕的手藝又好,再加上他不怕妖魔鬼怪的正氣,很快就有了名氣,站穩了腳跟。張海山被當地人稱為“簸箕張”。
自從張海山定居雙山村后,人丁逐漸興旺。而如今的雙山村里有1000多戶居民,其中80%都是張氏后人。
其實,張海山并不是他的真名,他的名諱早已失傳。子孫為了祭祀先人,為他取字“海山”,意味著始祖的恩德,比海深,比山高。
五世祖張雄捐糧424800斤 明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山東大旱 ,餓殍遍野。有一個人,開倉賑糧,捐糧三千石,救活災民無數。明弘治皇帝特降旨旌表他為“義民”。此人便是雙山張氏的五世祖張雄。張雄為萊陽(當時雙山村屬于萊陽管轄)縣巨富,擁有良田數萬畝。
三千石是多少?雙山村的張慶等人計算過,明代一石為120斤,當時一斤比現在的市斤重,一石相當于現在的141.6斤。這樣算下來,三千石糧食就是424800斤。
當時,張雄捐的糧食從雙山村一直運到萊陽、濰坊、濟南、德州等地。史書上記載,人們為了表彰和感謝他捐糧賑災,在萊陽和附近各縣的神廟、寺院、殿宇的柱子上,都題詞贊頌。從萊陽到德州,沿路都看見在墻上和山坡上,寫著斗大的字,感謝張雄救命之恩。
張雄捐糧賑災最終轟動了京城。明弘治皇帝傳旨召他進京。在午門外候旨時,太監進殿稟報:“是一土老農。”弘治皇帝說:“救人活命乃大義之舉,就封他為義民吧,其子孫亦可稱相。”之后,張家門前大街被命名為“義民街”,還按圣旨,在雙山村修建了第一座牌坊“義民張雄坊”。
但弘治皇帝有一點沒有交代清楚,“亦可稱相”究竟是張雄的子孫可以起名叫張卿、張相,還是可以讓他的子孫當官的意思呢。這帝王的心思真是讓人難以琢磨。有人便勸張雄,何不借此機會為子孫謀個官職?張雄說了,捐糧是為了救人活命,不是為了謀官。不管弘治皇帝此話究竟何意,三代后,雙山張氏第九世張夢鯉成為大理寺卿(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其后雙山張氏“累世簪纓”,連續有五代人參加科考,六人考中進士,或在京城任職、或在州縣為官、或鎮守邊疆?,F在想來 ,不知是應了白胡子老頭的預言,還是弘治皇帝的話。
張是元:孫中山資助他開煤站 在同盟會會員中,有一個人的名字有點陌生,這就是雙山張氏十七世祖張是元。他東渡日本,因古文功底深厚,在當地多所學校被聘為兼職教員,就是在這里結識了孫中山,并參加了1905年8月孫中山等人創建的同盟會,成為早期同盟會會員之一。
在日本待了14年,辛亥革命前后回國,參加過一些活動,但他本人對從政沒有興趣,便在孫中山的資助下,在青島開了一家煤站。只可惜他從商經驗不足,經營問題再加上商界競爭,沒多久便破產關門。此后,便回到雙山村做了隱者。
軍閥混戰的年代,哪里還能有真正的太平。1926年,一股土匪要來搶劫雙山村。消息傳來 ,村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張是元出來導演了一場“空城計”。
“從今日起,全村就當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如既往,照常生活,照常到田間勞動,千萬不能讓田地荒蕪,而且每天還得找兩三個孩子到村中擊鼓玩耍。如果有人問,就說,我們這是準備迎接北伐軍,這幾天就到。唯有此辦法,才能保全村平安?!?br>
村民雖然不大明白,但大家都相信這位名門望族的大人物,于是一切按計劃順利進行。土匪心里就打怵了:老人下棋聊天、年輕人田間勞作,沒有一點害怕的意思,或者真的是如消息所說,北伐軍要來了。雖然也有疑惑,但土匪可不敢拿生命冒險,繞過雙山村走了。
張咸明:張學良的啟蒙老師 到了雙山張氏二十一世張咸明,此人從小頑皮高傲,老師拿他沒辦法,用錐子往書本上一扎,“凡是被錐子扎透的地方,到晚上都得背下來”。結果他真的做到了。
他看到同村秀才把書一本本攤開,覺得好奇:“你在干什么?”秀才說:“到了伏天就得把書曬曬,不然書會被蟲子咬壞的。”張咸明想了想也決定回去曬書,可等秀才過去一看,沒看到一本書 ,只看到張咸明袒胸露肚睡得正香?!皶?”他用手指指肚子:“這不正曬著嘛?!?br>
張咸明的聰明 、才氣就表現出來了,他給別人寫對聯,甚至給老師改對聯,都改得讓人心悅誠服。后來,在老師的推薦下,他去了東北給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當啟蒙老師。開學第一天,張作霖也去旁聽,這一課的內容是“人之初”,就這三個字,張咸明講了三天都沒講完。張作霖心里甚是滿意,每天都以高規格酒席招待。
后來有一天,張作霖拿了個好東西給他,打開里一層外一層的包裝一看,竟然是個地瓜!張咸明看后很不屑:“原來是我們老家用來喂豬的地瓜。”便順手扔掉了。這事可惹怒了張作霖,要知道,地瓜在東北是稀罕物,并不容易吃到。這件事影響到二人感情,沒多久,張咸明便辭職回了雙山村。恃才傲物,讓他丟了一份好工作?;氐嚼霞液?,他每天蓬頭垢面、衣衫不整,不認識的肯定以為是個乞丐呢。他沒事就四處晃蕩,有一年大旱,即墨靈山演社戲祭天求雨,他看著戲聯寫得不好竟然伸手就撕扯下來,邊撕邊罵:“這算什么戲聯,丟人。”戲班掌柜氣得慌,讓他當場寫一個想嘲笑嘲笑他。沒想到,張咸明不要戲班遞過來的楷筆,竟然拿起炊帚洋洋灑灑寫了起來。戲班人一打聽,原來此人是張學良的老師。
張咸明絕對是雙山張氏家族中最有個性的人物。據說,在他回老家后,張作霖給他送來一頂官帽(人稱“頂子”),張咸明臨終前戴在頭上,下了葬。
雙山張氏600年人才輩出 除了文中這些人,雙山張氏中的杰出人物還有很多:寧死不屈的東北抗聯將領張為山、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甸對日作戰的張式魯、為我國冶金工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冶金部副部長張益民等等。
雙山村是雙山張氏的最初發源地,族人們從這里生根繁衍并不斷發展,如今,雙山張氏成為島城張氏族群中最為突出的一支。經過600多年的繁衍,目前納入族譜中的雙山張氏后代已經增加到了近10萬人,分布在全世界各地,除了青島,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都有他們的族人。
但不管他們身在何處,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到雙山張氏始祖墓地祭祖,表達思念和敬祖之情。春節時,總愛在門上貼上各種有關雙山的對聯如:“守中丞規,席義民業”、“人歡馬嘯雙山樂,桃紅柳綠五沽春”、“雙峰山下春常在,五沽河畔萬象新”、“南臨沽水耀明月,北接雙峰定乾坤”。
如今,雙山張氏族譜已經過六次大修,但這仍然不夠,就像書的封面上所注:“一本尚未寫完的書”。雙山張氏也一樣,隨著后人的不斷擴大,家族還在不斷壯大,還有更多精彩的東西等待著雙山張氏的后人們去挖掘、去創造。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