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糧食進口量不斷攀升,我國糧食碼頭也面臨著不斷升級的要求。今年1月18日,載有5800噸大麥的“顥達67”輪靠泊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多用途碼頭,這是全海區輸送流量最高、裝卸工藝最先進碼頭的首船靠泊作業,標志著青島港董家口港區成為沿黃流域散糧接卸能力最大的港口,預計三期建成后年通貨量將達到1700萬噸,成為全亞洲通貨能力最強的糧食碼頭。昨日,記者探訪發現,隨著糧食碼頭、40萬噸礦石碼頭的投入使用,相關上下游企業紛紛入駐,一個嶄新的董家口臨港產業園區正在崛起,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記者 李沛
規模糧碼頭立起糧庫“巨無霸”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董家口的糧食碼頭,從遠處眺望,兩排巨大的圓柱體組成的龐然大物格外顯眼,這些就是董家口糧食碼頭最重要的部分——糧庫。它旁邊還有一整套自動化糧食裝卸系統,可以完成從儲藏到裝卸的全部環節。
糧食碼頭一期工程共有26個糧罐,每個糧罐可以儲藏1萬噸糧食,年通貨量將達到300萬噸。根據規劃,糧食碼頭二期工程設計為26個1萬噸和18個2萬噸的糧食筒倉,年通貨能力可達800萬噸。三期工程為40個2萬噸糧食筒倉,年通貨能力達1750萬噸。到時將成為亞洲最大的散糧接卸基地。
董家口糧食隊隊長傅博介紹,董家口糧食碼頭總共分為三期,現在看到的這些只是一期工程,預計三期建成后年通貨量達到1750萬噸,將成為全亞洲通貨能力最強的糧食碼頭。
高效每小時能“吞吐”4000噸 據了解,董家口糧食碼頭內所有的糧庫全部參照智慧糧庫標準建設,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糧食安全。傅博說,每一個糧庫內都有一根與糧罐等高的控溫電纜,工作人員在中控室內就可以監控糧罐內不同高度的溫度,一旦某個區域內糧食的溫度出現異常,工作人員還可以通過相應的設備調整該區域溫度,并且通過這種方式保持糧食質量安全。
除了巨大的糧食吞吐能力外,全自動化的糧食裝卸系統讓貨主以最快的速度將糧食從船上裝卸進入糧倉。董家口糧食碼頭擁有全海區輸送流量最高,裝卸工藝最先進的糧食接卸系統。具備雙流程作業每小時4000噸的進倉能力,并具備卸船進倉(貨物經過前沿料斗-爬坡皮帶-散糧斗秤-轉向皮帶經過犁式卸料器進入筒倉)、倒倉(貨物經過出倉皮帶-斗提機-散糧斗秤-轉向皮帶經過犁式卸料器進入筒倉)、船邊直取、倉壁直取、汽車樓市提作業、集裝箱翻箱作業、灌包作業等多達7種作業模式,可實現多流程、多貨種同時作業。
智能屏幕上能完成全程裝卸 生產自動化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以往糧食裝卸主要依靠人工裝卸,輪船到港后通過司機將糧食運送到倉庫,這種方式既會造成糧食的損耗,同時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工進行裝卸。但采用全自動化的裝卸設備以后,只需要工人在中控室進行操作,中控室內的大屏幕上會顯示出各個環節的運行情況,工作人員只需要在數值顯示異常的時候到廠區檢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此外,糧系統具備倉壁直取市提、筒倉安全自動監測設備、門禁巡更系統、自動取樣系統、中央真空清掃系統五大功能,在我國沿海港口散糧接卸系統中處于領先水平。以倉壁直取市提為例,倉壁溜管直取可以不經過流程直接從筒倉進行市提裝車作業,可實現70%出倉0能耗,一年僅電費便可節省近百萬元??稍谧畲蟪潭壬蠈崿F節能減排。
董家口崛起臨港產業新區 董家口糧食碼頭規模堪稱同類港口中的巨無霸。隨著載有5800噸大麥的“顥達67”輪首次靠泊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多用途碼頭,進行作業,這標志著董家口港區成為沿黃流域散糧接卸能力最大的港口。董家口碼頭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糧食碼頭已經可以滿足3.5萬噸輪船的全天作業,未來還可以靠泊10噸和12.5萬噸輪船。近年來,中國糧食進口量在不斷增加,2014年已達到1億噸。該碼頭由青島港與世界航運巨頭馬士基合資建設,旨在進軍快速增長的中國糧食進口市場。
隨著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正式成立,一大批企業入駐董家口循環經濟區,為董家口港區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根據發展規劃,董家口港區依托冶金、化工、加工制造業等新業態,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礦石、液體化工、集裝箱、件雜貨專用泊位,實現了臨港產業與港口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模式。2015年下半年,董家口臨港木材加工園區及青鋼董家口廠區相繼投產運營。同一個月內,兩家新企業投產運營,將為董家口分公司木材、鋼材兩大主干貨種在經濟新常態下打通全新的上升通道。
“拓荒精神”綻放董家口 這還是以前的董家口嗎?自動化的糧食碼頭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40萬噸礦石碼頭大船頻繁靠泊、臨港產業園區正在崛起。記者曾多次到董家口采訪,每次港口都有新的巨變,從最初只有孤零零的指揮部,到后來40萬噸礦石碼頭初現雛形,如今已經形成了集礦石、糧食、木材等多個專業型碼頭集群,并且都可以靠泊10萬噸以上大船。董家口的變化令人驚訝。巨變的背后是一群“拓荒人”孜孜不倦的努力。記者曾經采訪過董家口建設指揮部最早的建設者,那時的董家口在他眼里還是一片荒蕪,沒有暖氣,大家都住在簡易的木板房里,用融化后的雪水做飯。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們堅持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董家口。他們讓“拓荒精神”在董家口開了花結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