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中,很多人都在承受“矮小”帶來的壓力和挫折。從3月份開始,進入一年中長個子的關鍵時期,各醫院的兒保科患兒也開始激增。造成矮小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怎么判斷孩子是不是矮小?記者幫忙梳理出這些關鍵點,幫助孩子長個子。
她才6歲骨齡卻已經12歲
她從小又胖又高,別人看著羨慕不已。可2歲那年,胖娃娃突然乳房發育了,爸爸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孩子的身高體重已經達到6歲孩子的水平。父親不懂 ,以為這是孩子營養好,吸收好,但診斷書上的字讓他困惑了:真性性早熟。意思是,孩子現在長得這么快,不是正常現象,最終會導致她矮小。
父親懵懵懂懂 ,帶著孩子治了半年。5歲那年,孩子突然來了月經,這下父親慌了,再帶著找醫生,此時的身高體重已經是12歲孩子的標準了。到這時,他才決定認真治療。
這是市婦兒醫院兒保科主任醫師張立琴接診的真實病例。她介紹,造成矮小癥的原因有很多,總體有三部分:遺傳因素占70%~75% ,環境占25% ,剩下的則是營養教育等。其中,有一些因素是內在的,比如內分泌疾病,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激素缺乏等,還有骨骼發育異常以及遺傳代謝病等。如果是這些內在原因引起的,就必須盡快治療,如果不治療不僅會影響到孩子身高,甚至還會影響正常發育。
父母離婚,他不長個子了
9歲之前,他是個陽光小男生,大家說他很像爸爸,個子高高的,喜歡騎自行車也喜歡到處遛達。可有一天,爸爸走了,媽媽也去了外地,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他的世界變了樣子,他開始不愛吃飯、不愛出門,更不愛學習,整天不說話。大家以為,父母離婚帶給他的創傷很快就會結束,畢竟他年紀小。
可僅僅過了半年,媽媽從外地回來看他,發現他又黑又瘦,個子一點都沒長。媽媽覺得不對勁,到醫院做檢查,原來是甲狀腺炎造成的甲狀腺激素缺乏。
環境不好,也會影響到孩子長個子。對于這句話很多人此前持懷疑態度,包括這位9歲男孩的媽媽。市立醫院本部兒科主任馬曉紅總是在門診上一遍遍提醒:“預防矮小癥,環境非常重要,它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情,進而對生長發育產生作用。”
春季長個子這些事情得知道
1.怎么判斷孩子是不是矮小?
目前臨床上用標準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來判斷身材矮小,將100個同性別、同年齡的孩子由高到低排成隊,排在最后3名以下的即為矮身材。家長每三個月要給孩子測量一次身高,看生長是不是在下面這個數值范圍內:嬰幼兒期(3歲以下):低于7厘米/年;兒童期(3歲-青春前期)低于4~5厘米/年;青春期低于5.5~6.5厘米/年。如果數值低,父母身高又不矮,就應該帶孩子去醫院做個檢查,查查原因。
確定矮小的話,3~12歲是矮小癥治療的黃金時間,早治療可以降低矮身材對孩子心理、性格發育的影響。
2.不要盲目拔高
孩子個子雖然不高,但已經在合格范圍內,男生1.6米以內,女生1.5米以內,但很多家長覺得這個身高怎么能行,再高點就好了。張立琴在門診上遇到不少這種情況,往往這時她只能婉言拒絕:“孩子身高只要在合理范圍內就行,家長不要盲目拔高。尤其不要自己擅自用各種補品、增高藥,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正常發育。”
3.二十三躥一躥?騙人的!
坊間有言:“晚長個”或者“二十三躥一躥”,這事是真的?張立琴說:“晚長個的情況遇到過,只是少數,而且有一定家族史,比如爸爸媽媽小時候就晚長個。但家長也別太掉以輕心,還是隨時觀察,帶孩子做個檢查得好。”
至于“二十三躥一躥”的說法,張立琴則說:“假的!一般男孩十六七歲骨骼閉合,女孩十五六歲骨骼閉合,怎么還有二十三躥一躥呢。”
盡管如此,有的家長還真是堅信這個說法,吃了一輩子的大虧。前不久,馬曉紅接診了個20歲的孩子:“爸爸個子很高,孩子只有1.6米,雖說也在合理范圍內,但家長還是覺得有些矮了。問他為什么不早來,父親說,家里沒有個子矮的,心思他早晚會拔高呢,結果就一下拖到了20歲。”
4.春季長高,營養運動加環境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少年兒童的生長速度在一年四季中并不相同,兒童在春季長得最快,尤其是5月份內可長高7.3毫米,長得最慢的是10月,只有3.3毫米。
為什么這個季節會猛長個?雖然沒有確切原因,但跟春天萬物生長、新陳代謝快、孩子喜歡戶外運動等眾因素有關。不管怎樣,想要長高,這三個月不能忽視。在排除上面這些特殊疾病因素外,張立琴給出幾點長高建議:
早睡覺。晚上10點之前必須睡覺,10點之后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
營養均衡。想長高,蛋白質 、脂肪、碳水化合物、生長激素都得有。不要偏食,不吃垃圾食品,每頓飯餐要搭配均衡。
好好運動。選個太陽好的時候,去戶外呼吸運動,既通過太陽光促進了鈣的吸收還能讓身體調動起來,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