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3月2日在京宣布,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專家組已確認海昏侯墓主墓墓主身份為漢武帝之孫、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劉賀一生經歷王、帝、庶民、侯四種身份,在位僅27天,漢書記載他有1127件荒唐事,因“行昏亂,恐危社稷”被廢黜。而劉賀墓的出土文物卻顯示,墓主是個知書達理、愛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劉賀究竟因何被廢?劉賀墓的考古發掘還給世人留下了哪些疑團?出土文物能否為漢廢帝“翻案”?
三個“證物”確認墓主身份
2日起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行的《五色炫曜——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以高清投影的方式展出一枚“劉賀”玉印的印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在發布會上透露,內棺中尚存墓主人遺骸痕跡,遺骸腰部位置有“劉賀”字樣的玉印一枚。
“新發現的玉印是漢代常見的方寸之印,印面簡單,僅有‘劉賀’二字,判斷為劉賀的私印。”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表示,由于內棺清理工作仍在進行中,不排除繼續發現金印的可能。
劉賀墓的主槨室東南面此前曾出土一枚玉質龜鈕的“大劉記印”,印面突出了“劉”這一姓氏,卻回避了劉賀的個人信息,專家判斷其為劉賀處理家族事物的私印。而內棺中“劉賀”印的印鈕上有附著物,還不能判斷是什么動物。
此外,展覽上的可證明墓主身份的珍貴文物資料包括:一枚有著“南海海昏侯臣賀元康三年酎金一斤”字樣的墨書金餅,類似的墨書金餅劉賀墓中共出土了4枚;上有“元康四年六月”“南海海昏侯臣賀昧死再拜皇帝陛下”“海昏侯夫人”等字樣的奏牘副本照片等。
出土文物頗具“文藝范”
在文獻記載中,劉賀一生經歷王、帝、庶民、侯4種身份:4歲為王,18歲稱帝,在位27天后遭廢黜,其后以平民身份被幽禁在山東近10年,29歲又被封為海昏侯并移居豫章國(今江西南昌),此后不到5年就在封地去世,終年33歲。
27天的帝王經歷,給劉賀在漢書中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的罪名。然而,劉賀墓出土文物所反映出來的劉賀卻與史書上的記載有所不同。
在劉賀墓主槨室的西面出土了一面繪有圣賢像的屏風,題字部分出現了“孔子”“顏回”“野居而生”等字樣。專家稱,這是我國考古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
根據漢代“事死如事生”的葬俗以及“東寢西堂”的槨室結構,主槨室西面模擬的是劉賀生前會客的場所。“崇儒在當時是上流階層的一種時尚,屏風被擺在會客室,至少證明劉賀是尊崇圣賢的。”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副組長、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仲立介紹。
屏風的面板由漆板和銅板構成,這一制作工藝為漢代考古首次發現。也就是說,這面屏風極有可能是劉賀授意或命人打造的。墓中出土的整套樂器,包括兩架銅編鐘、一架鐵編磬、琴、瑟、排簫、笙和眾多的伎樂俑,形象地再現了西漢列侯的用樂制度。信立祥認為,這也是劉賀個人修養的一個體現。
考古人員還在主墓藏槨中發現了大量竹簡、木牘,經初步估算,竹簡逾萬枚、木牘兩百余片。“竹簡即古代書籍,為劉賀生前閱讀或收藏所用。試問一個不愛書的人,怎么可能擁有如此多的書?”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這樣說。
劉賀被廢黜并非因其荒淫無道,而是觸怒了權臣霍光—— 秦漢考古學界和秦漢歷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對此普遍認同。
“史書上所謂‘荒淫’不足為憑。”信立祥說,從出土文物能判斷,劉賀受過良好教育,漢書上也有關于他“簪筆持牘”形象的描述。他被廢黜更多是因為輔佐他的昌邑群臣對朝中局勢的誤判,以及他過早地鋒芒外露了。
■劉賀其人
西漢第九位皇帝,曾在巨野封王
劉賀(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王劉髆之子,西漢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劉賀的父親劉髆被封為昌邑王,成為西漢第一位昌邑王。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昌邑王劉髆去世,年僅五歲的劉賀嗣位,成為西漢第二位昌邑王。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時年二十一歲。因漢昭帝無子嗣,劉賀被大將軍霍光擁立為帝。在位僅27天后,劉賀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返回昌邑國(治所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其后不久,昌邑國被廢除,降為山陽郡。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劉賀被廢為海昏侯,移居封國豫章(今江西南昌)。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劉賀去世,史稱漢廢帝。
■多知道點
劉賀為什么叫“海昏侯”?
海昏。海,大湖;昏,黃昏日落處,西邊。海昏者,大湖以西也。
南昌大學教授陳政說,據清朝的《一統志》和《新建縣志》記載,海昏侯國原址就在現南昌市新建區昌邑鄉游塘村,當地居民仍然稱之為“昌邑王城”。王城為方形,地面平坦,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據了解,經過兩千年的滄海桑田,昌邑王城概貌至今依稀可辨,原來的城墻基礎還在。
據史料記載以及考古發現,劉賀最初的落腳地應在如今的新建縣昌邑鄉。由于昌邑鄉位于贛江下游,水患嚴重,匪患頻繁,劉賀只得另覓安身之所,最終選定紫金城 ——即如今的新建區鐵河鄉陶家村。
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秦漢考古學家信立祥介紹,通過對周邊的考古調查、勘探,考古人員發現了幾代海昏侯的墓葬區、貴族和貧民墓葬區,以及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漢代紫金城遺址。
結合調查勘探和考古資料,考古專家基本確認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漢代鐵河古墓群的組成部分,漢代紫金城遺址為海昏侯國都城,由此弄清了以海昏侯都城、墓園區、貴族和一般墓葬區組成的體系完整的海昏侯國聚落遺址,整個遺址分布面積達5平方公里。
■看點
出土“金縷”琉璃品是席還是被?
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是用玉片制成的玉衣。其中,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而成,稱之為“金縷玉衣”。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已發現玉衣逾20件,金縷玉衣僅5件。但海昏侯墓卻沒有發現金縷玉衣。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雖然內棺中沒有發現金縷玉衣,但在墓主人遺骸下方有包金的絲縷琉璃席。記者了解到,用來編琉璃席的線并非實際意義的金線,而是包裹了一層金箔的絲線。席上還分布著整齊排列的多組金餅,這意味著劉賀墓出土的金器數量有望再次突破。
包金的絲縷琉璃席在漢墓考古發現中較為罕見。“之前在東海縣尹灣漢墓中曾出土過。文獻中沒有關于琉璃席的記載,目前只能判斷墓主在安葬時比較講究。”信立祥介紹,由于琉璃在漢代比玉還珍貴,一般都掌握在皇室手中;當時國內琉璃制作工藝較差,往往含鉛量較高。“從棺內文物的疊加痕跡來看,琉璃席也有可能是蓋在身體上的,或為琉璃被。”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實驗室考古小組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杜金鵬對琉璃席卻有不同看法。由于內棺清理工作仍在進行,究竟是席還是被,有待考古工作者進一步研究。
■保護
海昏侯墓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對劉賀墓園及其周邊區域進行的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了花骨墩、祠堂崗、墎墩山、蘇家山等幾代海昏侯的墓園,以及數十處貴族和一般墓葬區,還有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海昏侯都城紫金城城址。以這些遺址為核心構成的海昏侯國大遺址單元,面積達5平方公里,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是重要的國家級和世界級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大研究和展示利用價值。據記者了解,未來將從五方面準備申遺。第一是加強墓區的保護;其二是充分研究文物,引入一流文物保護專家入駐;其三是有效管理,加快遺址保護條例出臺;第四是建設5A景區,列入江西省“十三五”規劃。最后將加強宣傳,宣傳考古理念和保護理念。 據新華社、《法制晚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