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描繪出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規劃的新藍圖(以下稱《意見》)。《意見》稱,原則上不再新建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也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2月22日,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了解到,封閉小區在青島于上世紀80年代末興起,而后隨著福利分房結束,很快成為小區建設主流。業內認為,封閉小區對城市規劃、交通建設弊大于利,不過如何打開封閉小區,安全、便利等問題引起熱議。
《意見》第十六條明確指出要優化街區路網結構。加強街區的規劃和建設,分梯級明確新建街區面積,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文件中稱“原則上不再建封閉住宅小區”
調查 封閉小區在青發展近30年 《意見》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目前,青島在建在售新樓盤,大多以封閉小區為賣點,廣泛宣傳封閉小區,環境安靜、居住安全。那么封閉住宅小區,在青島發展歷史如何呢?
記者采訪了多位建筑設計領域研究專家了解到,狹義上封閉住宅小區,也就是現在常見的各商品樓盤,最早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于2000年以后成為青島小區建筑設計主流。而廣義上的封閉住宅小區,則與大院文化息息相關。
青島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冷先生表示,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城市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封閉住宅小區開始逐漸形成,并成為了主流設計。
青島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姜女士已經從事建筑設計領域工作20年了,她告訴記者,自己1996年進入設計院,1998年設計浮山后小區時還是采取開放式小區的模式,而1999年才第一次接觸封閉小區設計。
“1999年,跟業主去深圳考察萬科的一個商業住宅項目,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封閉住宅小區、人車分流等概念。”姜女士說,考察回來后,自己根據青島特色設計了封閉住宅小區,也就是現在的瑞納花園。據姜女士介紹,2006年迎來第一波封閉住宅小區設計高峰,在2010年則迎來了第二波高峰,目前青島新建樓盤基本上都是設計為封閉住宅小區。
此外,冷先生認為,封閉住宅小區在中國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從性質上來說,是大院文化的傳承延續。
弊端 封閉小區影響規劃、交通 冷先生認為,封閉住宅小區以環境安靜、居住安全為賣點,在房地產市場上迎合了不少置業者的需求,帶來了市場的火爆局面。但城市經過近30年發展,封閉住宅小區已經變得弊大于利了。
“現在封閉住宅小區規模越來越大,對城市建設弊大于利,特別是在城市規劃和交通建設方面。”冷先生說。
冷先生表示,城市規劃方面本來要求千姿百態,風格多樣化。而大型封閉住宅小區統一規劃設計和建筑外形,不可能出現其他設計,使得城市規劃缺失亮點。
此外,大型封閉住宅小區嚴重影響路網密度增加。“需要集體統籌建設的公共道路資源被小區阻擋,這也是《意見》中提出要建設‘窄馬路,密路網’城市道路布局理念的原因。”冷先生說。
冷先生為記者舉例,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就是一個典型的街區城市,沒有小區,通過密集路網分割成一個個小方塊,“每個方塊面積在300米×300米內”,路網密集對道路糾錯能力就強,即使開錯了路,到下個路口還可以回到正確道路上。而受大型封閉住宅小區影響,路網密集度不高,一旦開錯了,不得不繞行更遠距離才能回來,這就增加了車輛在道路上的時間,加劇了擁堵。
疑問 社區安全及物權等難題待解 在《意見》出臺后,各方對此反應強烈。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小區全部開放,大家只需要購買豪宅旁邊的小區就可以享受豪宅的配套,而開放小區對于物業公司也是不利,物業公司可能沒有以往那么大的作用了。豪宅未來是否可能會降價?物業公司是否也要轉行?
在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看來,小區封閉是為了安全,何況住宅小區內的道路設置基本都是低速道路,如果開放如何保障社區居民的安全是個問題。老外的街區制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居住分散,這與國內基本都是高層住宅樓不同。
張大偉稱,街區式社區是住宅與商業、服務業結合性強的社區。里面的設施有:銀行、超市、商業街、餐飲、醫院、學校、幼兒園等,街區式社區具有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城市景觀豐富,與商業和各種城市活動結合緊密等優點。當它運用在中國城市的居住區中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安全問題,噪聲問題等。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宏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表示,很多年前專家學者就在倡導,但由于阻力較大一直沒能成功推行。一是在文化理念方面,影響城市規劃和人們的理解,這是問題根源 ;二是土地在出讓方面,應該小塊出讓,不是大塊出讓;三是治安、管理等方面,“大院封閉的管理給人感覺更安全,需要的安保和物業也會比較少,如果打開后會遇到很大阻力”。
建議 打開封閉小區會充分考慮民意 對于《意見》出臺引發的擔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公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意見》討論階段,不少人就對‘打開已建成小區’表達了擔憂”,楊保軍回憶道。他強調,老百姓的回應要引起重視,在下一步推進中做更細致周密的考慮,“的確,小區里有共有物權,所以我們的策略是先新區、后老區”,楊保軍明確:“在這個過程當中,相關問題必須有效解決,才會推動。”
以往,院子封閉,有保安,不通車,孩子可以隨便嬉戲玩耍。對此,楊保軍表示,“打開小區”的前提,就是實現精細化管理,讓物業由大院保安逐漸上升到大樓保安。
在楊保軍看來,中國城市需要從這里開始,做出根本性的轉變 。他說,封閉小區是農耕文明的理念,都要圈起來。一個個樓盤都是一個個獨立王國,彼此不關聯,公共服務設施不共享。但現代城市應該是開放的,以公共服務、公共空間作為特征。“為什么女孩子現在越來越缺少逛街的地方?到新區、開發區去,有地方逛嗎?”楊保軍解釋,這是因為現有的城市建造模式扼殺了街道的魅力和活力。
除了對建成小區的改造,新建住宅小區如何避免封閉呢?楊保軍介紹,只要規定的土地出讓面積——比如不許超過4萬平方米。“如果開發商想開發大一點,可以,你買兩塊。但中間部分是公共的,”楊保軍進一步解釋,縮小出讓面積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同開發商蓋的房子肯定不一樣,多樣性、豐富性就出來了。
有關街區制的上述提法,都屬于《意見》中“優化街區路網結構”一章。減少封閉的街區,有利于疏浚城市道路的毛細血管。《意見》的具體指標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平均路網密度提升到8公里/平方公里(現在北京約為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達到15%(現在多數城市為12%左右)。特別要提到的是,第一個指標只管長度、不管寬度,所以這是一個鼓勵“窄馬路、密路網”的指標。楊保軍認為,這樣一來,道路利用率高了,臨街的店面就多了——咖啡館、餐館、茶室、書店等等——由此改變城市的形態和功能。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琦
◎案例
成都的“小街區規制”試驗 2016年1月,較早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作為其省會的成都,則早在2015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區”的概念。從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區和高新區、天府新區等在內的九大片區,將按照“窄道路、密路網”的標準打造成一種開放式的街區模式。
根據當地規定,街區單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區單元規模約50畝左右;道路網密度宜不低于10km/km 2,道路寬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實現公交站點半徑300米基本滿覆蓋。這種街區模式被成都稱為“小街區規制”。
街區制并非沒有缺點。西方國家的實踐表明,街區制由于使得居住區樓下的車流增加、車速更快,增添了交通安全隱患,同時加大了居住區的噪音干擾,會一定程度降低市民居住的舒適度和生活品質。因此,在規劃過程中,街區單元尺寸的大小控制十分重要。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