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歲的舅媽在電腦前操作。
在沒有電話、電腦、手機、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如何度過日常?是否還能體驗到最淳樸的交流?這個春節本報發起了“春節不插電”活動,邀請了部分人選擇一天,徹底斷電、不打電話、不用手機、不開電視、不連網絡,用最初的方式和家人度過難以忘記的春節一日。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他們堅持了多久,又獲得了怎樣的體驗和感悟。
就像病毒一樣,“手機癮”這種現代病也傳染到了我的老家,青州北部的一個小村莊。這個春節,我的任務就是選擇身邊的某個年輕人,嘗試斷網一天,看看每天的生活內容會是什么。然而,實驗的進行,并不像我以為的那樣輕松。
電腦可不玩,手機得用 大年初一,在青州讀高中的侄子英杰隨父親到我家拜年。簡單問好后,他就拉過凳子,掏出手機,在屏幕上刷刷點點,不再言語。“這么沒有禮貌!”來自他父親的一句呵斥雖然起了作用,但我們的聊天并未引起他多大興趣。
住在我家隔壁的農村青年阿明也是手機依賴癥患者。今年19歲的他這樣向我描述自己的日常:每天早上7:00醒來,先在被窩里玩一兩個小時的手機。吃了早飯看會兒電視,繼續盯著手機玩。
每天,阿明有大把的時間沉浸在各種搞笑視頻,刷網店,玩QQ和陌陌……對于游戲,阿明更顯出一種熱忱。隨口說起幾款網絡游戲的開發時間和各自優劣,就像他父親向我們介紹每一種種植蔬菜的注意事項。他緊跟潮流,每當有新手游面世,他就會下載體驗,還經常看高手玩游戲以提升自己的水平。他接單子刷金幣,倒賣一把劍賺的200元錢讓他興奮了很長時間。
“電腦可以不玩,手機不行。”當我試著向阿明提出斷網一天的建議時,他斷然拒絕—— 他把我領下樓去,用事實很好地反駁了我:這天下午和他在一起打牌的7個小伙伴,手里抓著牌,身旁放著手機。等待出牌的幾秒鐘,他們都要見縫插針地看一眼手機。連玩牌的間隙都不放過,何況他這樣,網絡已經牢牢地扎進了生活?
是否被綁架全看個人 在選擇讓阿明做我的實驗對象之前,我選好的實驗對象本來是我的弟弟。臘月廿七,弟弟回家的第一天,就給家里的臺式電腦安裝上了無線路由器。他在一家網絡公司做企宣,還開著一家運動產品網店,接受顧客咨詢。我向弟弟提議斷電一天,立刻遭到反對:“別,我可受不了。”
弟弟的反應讓我覺得他可能也是“手機癮”患者:生活被電子產品綁架。但幾天的觀察讓我意識到,我想多了。這個年輕人并沒有讓手機成為真實生活的障礙。他與我們分享有趣的軟件,每天有陪父母聊天的時間,幫助做家務,上午下午各一次去爺爺家。他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并不多,刷完關心的話題,就很少掏出來。“是我在用手機,又不是手機用我。”他這樣定位自己和手機的關系。
而且,在我們一群年輕人的手中,手機不僅不是親情關系的壁壘,反而成了增進感情的催化劑。春節假期時,表哥建了一個微信群,把我們十幾個兄弟姊妹拉進群組。除夕夜開始,我們閑聊天,搶紅包,其樂無窮,完勝春晚。我們也樂于把微信群里的新鮮事和爸媽分享。就連微信群里發紅包,我們也手把手地鼓勵爸媽試一試。
弟弟坦言,斷網一天的體驗,是個偽命題。信息時代嘛,手機就是一個必備的工具,怎么能夠脫離我們的生活呢?是否被網絡綁架,完全看個人的選擇。當我們認為它的角色是服務于生活,那么就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成為交流的通道,提供便利。
65歲主婦成村里潮人 年逾六旬的舅媽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弟弟講給我聽的這一番大道理。臘月廿八,舅媽戴上老花鏡,打開電腦QQ,找到大兒子的頭像,雙擊調出對話框,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出一條信息,發出去:“老大和媳婦明天中午回家吃排骨,28帶孩子回家過年。”
這樣一條簡單的信息,是65歲的舅媽努力幾個月的結果。舅媽小學三年級畢業,識字不多。勤懇持家,做得一手好飯菜,為兒女服務了大半輩子,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網絡的風初刮到村莊,舅舅家是最早安裝電腦的,令人艷羨。舅媽表示不能落伍,在電腦上學會了打撲克牌。無奈反應比較慢,常常要考慮很久才決定出什么牌。
網上的陌生牌友等得急,嘲諷她:“老奶奶,這是年輕人的游戲,你瞎摻和什么,趕緊退出吧!”氣的舅媽無從發泄,于是下定決心,學會打字,去反擊!就是這個勇敢的決定,和堅韌的毅力,讓65歲的主婦舅媽,變成了緊跟網絡時代的“潮人”。文/圖 記者 朱艷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