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tǒng),“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不過近一個世紀以來 ,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快速轉(zhuǎn)變,城市化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 ,西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tǒng)風俗在種種沖擊之下有的慢慢淡出人們生活 ,有的適應現(xiàn)代語境發(fā)生變化 ,有的已經(jīng)消失,成為過去的傳說。
而作為一個具有古老文明的村莊,城子村的風俗就像萬花筒一般,絢麗多彩。
“二月二”和“七月七”要過節(jié) 城子村娶親迎媳婦的形式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據(jù)村里老人王衍俊講,舊時代,他是由其父母包辦婚姻的,當?shù)厮追Q“娃娃親”。那時,他定親需要給女方家送定親聘禮,聘禮多為銅子錢、大小銅元、銀元、票子之類。22歲結婚時,新郎王衍俊坐上四人抬的一乘紅色花轎,隨同另一乘空轎“清官轎”,由吹鼓手在前面開道,去往七里之外的海西村女方家迎娶新娘。到了女方家,女方家宴罷新郎,新娘坐上花轎,新郎換乘“清官轎”(清官轎,一般為綠色,配有秸稈扎花架綢花),并有四名送客相隨,一起回男方家。到了男方家,新郎新娘按男前女后的順序踏著紅氈入門庭。喜主在天井(院子)中間設放方桌香案,上面擺著16個大饃饃,每個饃約2公斤重,上面印蓋紅色“雙喜”大字,還擺著兩枝蠟燭、三個酒盅和一壺酒。由新郎長輩主持新人拜天地,當?shù)亟小叭菥胚怠保磳μ斓匾话葜筮€要三叩首,這樣連續(xù)三次)。新郎家的天井(院子)門和進屋門的門檻要各擺放一個馬鞍,專供新郎新娘跨入,此舉傳說為圖吉利。另外,洞房土坑前還放著搓背石,新郎新娘必須先踏上此石才能上炕。王衍俊還記得那時鬧洞房的形式之一,村里男男女女一大群人到他洞房專門來看裹足纏腳的新娘的那雙小繡花鞋,他們脫下她那雙繡花鞋仔細端量,繡花鞋是用紅布做的軟底鞋,還鑲嵌著清朝的小銅錢(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緒等銅錢),寓意家財萬貫。
城子村王春極老人,在20世紀70年代結婚時,是騎著自行車,由另一位男相賓騎著自行車伴隨,去城陽村迎娶新娘的。到如今,村里年輕人結婚的方式都變了,迎娶新娘用的交通工具改成了小轎車,還要拍浪漫婚紗照等。
據(jù)《城子村志》描述和村里老人王康吉回憶,村里至今保留“二月二”和“七月七”過節(jié)的風俗習慣,“二月二,炒糖豆,大人孩子一炕頭”,“二月二,攤煎餅,大人孩子一天井”。舊時,農(nóng)家一般于黎明時,用草木灰在自家院內(nèi) 、大門口、胡同、場園撒些圓圈,名曰“打囤”,囤內(nèi)畫十字,囤外畫梯子,再撒放些豆、谷、麥粒,寓糧食高大滿園之意。“七月七”,是神話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一天,村民普遍磕“餑花”(把甜面團放在各種形狀的木模里,磕出后制成各式花樣的小面餅),“餑花”有小雞、小猴、小簍、金魚、荷花、元寶等形狀。將這些做好的餑花用線串聯(lián)成“串花”,小孩戴在胸前十分好看。遇上晴朗夜晚,老人們一邊乘涼一邊對著星空給孩子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青年婦女也各拿自己的精工針線湊在一起過“七巧會”。
城子村的民居通常為一院落,有北屋(正屋)三四間,有的還帶東西廂房。村西迄今保留著大片黑瓦黑磚的老屋。
據(jù)《城子村志》記載,城子村部分居住區(qū)地名由此而來:后城,位于村東北部,地處古不其城城后而得名;后街,地處村西后部,大街位于其后,稱為后街;前街,在后街前而得名;東南壩,在村東南,因地勢而得名;大門里,位于后街中部,因舊時有臨街大門樓得名;西南瓦屋,位于村西,舊時因那里有部分民房上蓋有平瓦,故有此名。
城子村那些流傳的俗語 城子村流傳的歌謠、農(nóng)諺、歇后語、方言土語等一系列俗語,其中有些在青島其他地區(qū)也能聽到。在城子村流傳的民謠有:“嫚兒,嫚兒,你別愁,打開青島住洋樓。汽爐子,燒豬肉,鍋里蒸著白饅頭。”、“小白菜,地里黃,三歲兩歲沒有娘。說了個后娘三年整,生了弟弟比我強。弟弟吃米我喝湯,弟弟上學我放羊”,等等。
城子村民間流傳著許多氣象農(nóng)諺。如,“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重陽無雨一冬晴,立春落雨至清明”、“東虹霧露西虹雨,南虹發(fā)河水,北虹淹蘿卜”、“早晨霧露,中午曬破葫蘆”、“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立夏立不住,刮到麥子熟”、“瓦塊云,曬死人”、“西北黃澄澄,必定刮大風”、“南風不受北風的氣”、“北風姓宿,黑天就住,南風姓馬,越黑越刮”等等。
還有一些流傳的農(nóng)諺頗為生動樸實。如,“豆豆豆,四、五、六”、“谷雨前后,種瓜種豆”、“頭伏蘿卜末伏白菜”、“春分春分,小麥起身”、“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旱瓜澇棗”、“豆子開花,墑溝摸蝦”、“凍了花大把抓,凍了杏光著腚”等。
城子村當?shù)卦S多老人都還能背誦這樣一些流傳的歇后語:“正月十五貼門神——晚了半個月”、“屬大白菜的——心在里邊”、“蒸的餅子——不用搶”(當?shù)厝朔Q把餅子從鐵鍋上取下來為“搶”)、“海西(村)打蝦子——越小的越精”(指用網(wǎng)捕蝦,小蝦一個個從網(wǎng)眼逃掉了,被視為精明)、“姓陳的跟著個賣棗的——趁早(陳棗)”、“蒼蠅跟著個賣鹽的——操些閑(咸)心”等。
城子村方言土語,不僅在當?shù)亓鱾鳎鄭u市區(qū)、即墨一帶也廣為流傳。如,“嗄雜子”(吝嗇、小氣)、“雜碎”(品質(zhì)壞、無賴);在修飾“紅、黃、黑、白”時說“通紅 、顯黃、轟黑、挑白”,把“很苦、很甜、很酸 、很辣”說成“白苦(或巴苦)、細甜、焦酸 、死辣”;“母是距遠”(很遠)、“母是大”(很大)、“起你”(給你)、“摸有”(沒有)、“摸以”(沒做)、““咯殃人”(煩起人)、“隔應”(討厭)、“歡氣”(歡喜)、“趕急”(趕緊)、“趕子好”(好、巴不得)、嗄拉”(繞過去、溜達)、“夜來”(昨天)、“頭晌過晌兒”(上午、下午)、“年除日”(除夕)、“成天結”(整天)、)“部土”(塵土)、“脖羅蓋兒”(膝蓋)、“抽頭”(抽屜)、“巴子”(冰雹)、“使人”(累人)、“撒潑地”(使勁地)、“剔登”(壞了);一些動詞,“酣之”(用手拿著)、“補著”(抱著)、“扎固”(修理)、“查巴人”(胡弄人)、“倔人”(罵人)、“舔摸”(巴結),等等。
過去的城子村,遠遠望去,無邊無際的滾滾麥浪,看不到盡頭的碧綠菜地,裊裊的炊煙伴著雞鳴狗吠,好一派田園風光。現(xiàn)在,城子村成了城子社區(qū),面貌也發(fā)生了巨變,一幢幢高樓大廈替代了低矮的平房。
撰稿 王浩(請作者與本報聯(lián)系,以付稿酬)
◎城子村軼事王烙宗畫照壁 以前,城子村有一個很有名的畫匠名叫王烙宗。提起他來,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王烙宗的父親對繪畫很有造詣,他自幼耳濡目染,也喜愛畫畫。父親見他聰慧伶俐,就專心指點,把自己的繪畫技巧全傳給了他。因此,他筆下的花、鳥、石、松、竹、梅同真的一樣,深受人們喜愛。王烙宗人到中年,成了方園幾十里很有名氣的畫匠。
南城陽村有個于保成,過幾天要給兒子娶媳婦,他把家里拾掇得干干凈凈,利利索索,可不中意的是新房門口所對的大門口外的照壁,墻壁上白生生,光禿禿的,很是難看。老伴對于保成說:“當家的,新房管哪兒都好,要是能在門口的照壁上畫幅畫,那就更好啦!”于保成為難地說:“好是好,可咱找誰畫去?”“聽說城子村王烙宗畫得好,你就不會托人把他請來,叫他給咱畫。”于保成一聽,連連稱好。
第二天,于保成就把王烙宗請到了家中。左鄰右舍聽說王烙宗來了,都到于保成家,想看看王烙宗怎樣畫畫。
王烙宗聽了于保成請他的來意,沉思了一會兒說:“娶媳婦是件大喜事,我給你在照壁上畫一幅《群鳥入林圖》吧。”說完,他擺好筆墨,調(diào)好顏料,認真落筆,仔細點綴,一心一意地畫起來。
只見照壁上畫的是一片竹林,群鳥飛舞。畫著畫著,天色已晚,到了日落西山,百鳥歸林的時候。這時,有一群家雀從這兒飛過,看著眼前有好大一片竹林,把這當成了夜宿的家,便一頭扎向竹林,結果,全都碰死在照壁前。人們驚訝地說:“假竹林碰死真家雀,這畫畫得太神了!”
從此,王烙宗畫假竹林碰死了真家雀的故事便流傳開了。畢述財
(來源:半島網(wǎng)-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