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董蒨接受記者采訪。特派記者 孟達 攝
最近,網上流傳的一篇名為《各大城市醫院兒科紛紛癱瘓,中國醫療體系崩潰從兒科開始》的文章引發熱議。文中列舉的北京、上海、廣州兒科門診爆滿,有的醫院限制掛號數量等內容引起了熱議和擔憂。1月23日下午的政協分組討論會上,省政協委員、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教授董蒨 一拋出這個話題,就引來委員們的關注。他在會上呼吁,為了山東未來發展,盡快多舉措解決兒科“醫生荒”問題。
■現狀
兒科醫生嚴重短缺
二孩放開難題更突出 近年來,婦兒專業醫院數量少、兒科醫生短缺、兒童藥物匱乏等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董蒨說,現實中由于兒科醫生嚴重短缺,導致無法保障兒童健康這一問題確實非常嚴重。各大城市醫院兒科紛紛“癱瘓”的問題開始席卷全國。
《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我國有執業醫師246.6萬,其中僅有3.9%的是兒科醫師,而有占全國總人口近17%的兒童需要他們的服務。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所做的一份調查表明,我國兒科醫師缺口至少20萬。另外,中國兒科醫師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培養機制長期缺失。
當天董蒨 關注的這一話題一拋出,就引來不少委員的共鳴。省政協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中心主任連方也提出,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需要加強婦產科醫療機構及產科、兒科專業人才培養。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力度。董蒨認為,兒科大夫稀缺是一個老難題,特別在全面二孩放開之后,這個難題將更加突出。山東作為人口大省,面對這一問題同樣十分嚴重。
■探因
風險高任務重待遇差
導致醫生不愿干兒科 “風險大、任務重是導致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及年輕醫生回避或逃離兒科崗位的首要原因。”董蒨 說,從醫療角度來看,兒童易患疾病且病情變化快,又不會用語言準確表達病情,需要兒科醫生全面調動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做出分析判斷,因而存在較高的醫療風險。
由于專業的兒科醫生不足、專門的兒童醫院太少,致使現有的兒童醫院及絕大多數兒科醫生長期處于一種超負荷的工作運轉狀態。兒科的高風險、超負荷接診容易誘發醫療糾紛甚至是醫療事故,因而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更高。
兒科“醫生荒”和兒科待遇不高也有一定關系。董蒨告訴記者,由于兒科是大門診、小病房,病人主要集中在門診上。兒科收費相對較低,僅按照成人收費相對減少的原則定價。醫院若按科室經濟收入定績效,兒科醫生、護士的收入通常比其他科室要差。同時,兒科醫師在科研方面也不容易出成果。
董蒨 是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曾就讀于正規的兒科系。他坦言,為了拓寬專業面,教育部1998年調整了《普遍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停止了兒科招生。兒科醫生的現實困境,最終通過教育市場化手段,傳導到人才培養層面,而人才供應不足又進一步惡化了短缺情況,使得這個行業陷入了惡性循環。“兒科專業被取消后,新的兒科醫生的培養機制遲遲建立不起來。”他認為,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對策
鼓勵有條件的院校
恢復兒科本科招生 “如何緩解‘兒科醫生荒’?行政手段介入,增加公共財政投入是重要舉措。”董蒨分析說,首先要增加投入,確保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及縣級以上婦幼保健院必須設置兒科,并增加兒童專用醫院數量,以滿足兒童醫療保健服務需求。
此外,相關部門應重新考慮,建立完善兒科人才培養體系,多渠道培養兒科醫生。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一些重點醫學院校已重新開設全日制本科“臨床醫學兒科專業方向”等相關專業。他建議山東省出臺專門的政策,拿出專門資金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大學和醫學院校恢復兒科大學本科專業的招生,擴大兒科專業研究生的招生名額,對兒科發展給予政策傾斜。同時,在醫保支持保障的前提下,提高兒科診療的收費標準,提高兒科醫生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兒科醫療保健事業。本報特派記者 郝園園 魏海洋 朱薪雨(本報濟南1月23日電)
■鏈接
省政協委員連方——
二孩時代應出臺家庭發展支持政策 在當天的討論會上,省政協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中心主任連方還就“全面二孩”時代的到來提出了諸多應對舉措。“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相應帶來的是急需改善的工作:有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產科醫療機構及醫療人才缺乏、高齡產婦生育風險等問題。”除了關注產科發展和兒科發展問題之外,連方認為還需大力提升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水平,構建有利于計劃生育的家庭發展支持體系。
“我建議盡快出臺生育支持、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在內的家庭發展支持政策細則,探索健全家庭健康服務體系,增強社區幼兒照料、托老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等服務。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崗位,鼓勵用人單位制定有利于職工平衡工作與家庭關系的措施。同時提高失獨家庭補助。”
此外,她還提到高齡產婦孕前、孕中、孕后護理,確保實現二孩的優生優育。“高齡產婦會面臨諸多生育問題,如懷孕難、流產率提高、畸形胎兒幾率增加、大出血風險高等。建議生育第二胎的女性最好在35歲之前,男性最好在40歲之前。”連方強調,高齡產婦一定要先做體檢,評估有沒有生育條件。同時,還應做好產后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防治,對高齡母親給予家庭充分的關愛和支持。 本報特派記者 郝園園 魏海洋 朱薪雨(本報濟南1月23日電)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