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被稱作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再次空缺。這是繼2004年之后,國家最高科技獎第二次出現空缺。(1月8日《人民日報》) 國家最高科技獎又空缺了。聽起來,這是挺遺憾的一件事。有人難免會感慨:偌大的國家,科技翹楚闕如,“雙創”的斯文何在?不過,這誤會確實蠻深。
本次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據稱與兩個評選流程密切相關:一是須有相關機構和專家推薦,二是得票須超過三分之二。國家最高科技獎采取推薦制,有資格推薦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機構和專家共有130多個,如果沒有被這些機構或專家推薦,就算“技能”再好,也難以“加冕”。再說多半票數通過的“硬件”,但凡缺一兩票,候選人也會從“寶座”上跌下去。這樣一想,最高科技獎在審慎嚴謹中出現空缺,也是概率上的常事。
國家最高科技獎11年后再“空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性看待:一則,在科技人才更迭有序的時候,英雄輩出、大浪淘沙,科技獎勵改革也當與時俱進,在革新中跟上中國科技發展的步伐。比如,除了政府評獎,學術共同體內部評價機制也當激活。二則,空缺雖然并不意味著“沒有”,但起碼表明“沒有大批領軍人物”。
中國科研經費連年高速增長,“大家大師”卻跟不上節奏,民眾難免會有些著急。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從以往25位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學家來看,無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王選,還是“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都與“即期投入”沒有立竿見影的關聯。科研是水磨的功夫,等待科學家的養成,恐怕亦需水磨的耐性。
如果從戒驕戒躁的層面來看,最高科技獎空缺,也許未必是憾事,反倒是鞭策、是警醒。對科研秉持“最高”的敬畏,踏實走好每一步,“國家獎”的初心才會有不被辜負的前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