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司馬童
仿瓷碗因其輕便、耐摔、價廉等特點,已經成為不少快餐店、小飯館的“標配”,有的父母也會用它給寶寶“練手”。但網上流傳,添入違規原料制作的仿瓷碗,有可能是釋放甲醛的“奪命碗”。近日,媒體聯合相關部門隨機采購和檢測發現:送檢7只仿瓷碗,其中5只不合格,4只甲醛爆表。(12月19日《現代金報》) 市場上的一些仿瓷碗成“奪命碗”,關鍵原因是原材料使用以次充好、隨意替代。我國2006年出版的《食品用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生產許可教程》規定,嚴禁用尿素甲醛樹脂替代密胺樹脂生產制造仿瓷餐具。因為用尿素甲醛樹脂制作的餐具耐濕熱性較差,當其與熱的流質食物接觸時,容易析出致癌物,會對健康帶來巨大隱患。然而,由于價格因素,違規生產的“帶毒”仿瓷碗魚龍混雜、不在少數。
筆者檢索發現,別讓仿瓷碗成為“奪命碗”,早有警示。比如,2009年4月12日,央視《新聞30分》曝光了廣州番禺沙溪國際酒店用品城大賣易析出甲醛的仿瓷餐具,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生產這些有害仿瓷餐具的廠家要么沒有生產許可證,要么就是持證違規生產。內幕揭開后,在當時引起了極大反響。可是多年過去,在局部地區和一定范圍,違規生產和銷售仿瓷餐具,依然是業內一種“公開的秘密”,這著實讓人憂心不已。
廉價仿瓷碗已成不少快餐店、小飯館“標配”,戳中了廣大百姓的痛點。這是因為,在那些地方,經營者所大量使用的仿瓷碗,往往不是從正規超市和商場購買的標有“食品接觸用”、“MF”等符合嚴格要求的“正貨”,而常常是粗制濫造的“三無”產品。換言之,假如相關職能部門缺乏嚴密的日常監督和檢查,只是含含糊糊地宣稱“使用正貨盡可放心”,那么目睹和了解現實境況的普羅大眾,又怎能不去談“碗”色變?
當前,“帶毒”仿瓷碗在市場上所占比例也許稱不上“觸目驚心”,但也絕不是輕輕松松的一句“別買地攤廉價貨”,就能推卸所有的監管責任。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