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往事》的熱播讓青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曾經經歷過德占和兩次日占,飽經歲月滄桑,卻培育了一批謀利不失仁心、艱危不忘家國的商界傳奇,主角王滿倉的民族氣節,在青島有很多原型,叢良弼便是其中的一位。出生于草根,沒有顯赫的家族財富,也沒有雄厚的政治背景,靠的是個人的聰明智慧和頑強打拼。他不僅關心自己的生意,也關心城市的命運和民族的前途,被稱為“中國的火柴大王”、“中國版的辛德勒”。晚年,無論日方給予多么大的壓力,他泰然處之,以“我老了,身體不行了”拒絕,語言中看似無奈,實則骨子里帶有民族氣節的堅守。他甘為民族大義付出,為這座城市的慈善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初入青島自力更生,用“國火”取代“洋火” 青島的老別墅都藏著神秘的故事,濟陽路17號也是如此,這棟歷經百年的石頭樓飽經滄桑,仍然風姿綽約,為人們遮風擋雨,容納著23戶居民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的生活。恐怕這里的居民很少有人研究過老樓的過往,殊不知,它的一位主人曾是青島歷史上的實業家——叢良弼。久居在此的老居民陳女士對記者的來訪有些好奇,聽記者說這里曾是叢家的故居,她恍然大悟,因為她認識叢良弼的重孫女叢莉一家,“叢家人在這里住的時候,沒有一點兒大家族的架子,挺和睦的”。
大家族是人們對叢家的評價,但叢良弼的名字在青島并非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相信不少人知道昆曲大家叢兆桓先生,和他的女兒著名演員叢珊,叢良弼則是叢兆桓的祖父,叢珊的曾祖父。
叢良弼,名廷蘿,字良弼,道號良悟。每個名字都有不同的來歷。
蓬萊(今蓬萊市),是千年古縣,明清兩代登州府治所在地,偏海一隅,物華天寶,人才輩出。今蓬萊賓館東院內,有一棟坐南朝北的三進四合院建筑,便是叢良弼的故居。時光回溯到1868年(清同治八年)正月初一,蓬萊縣安香叢家村添得一名男丁,這讓重視香火延續的叢殿賞非常高興,雖然前面也已經有了廷苑、廷華 、廷慕三子,但在講究人丁興旺的清朝,子孫滿堂為家族興旺的象征。很快,叢殿賞便為幼子起名廷蘿。叢廷蘿名字的由來一如他后來的一生,有著傳奇的意味?!拔倚r候聽遲奶奶講過鐵拐李除夕給叢家送子之事”,叢兆桓告訴記者。原來,在叢廷蘿出生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夜,老奶奶董氏因疲憊躺在炕上睡著了,夢中,她看見蓬萊閣上的鐵拐李仙人懷抱著一名嬰兒從海上飄然而至,把孩子放在叢家門口后翩然離去。驚訝不已的董氏抱起嬰兒,是個男嬰!董氏醒來后,把怪夢講給丈夫聽,叢殿賞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仙人送子的吉兆。不久,一名男嬰呱呱墜地,大字不識幾個的叢殿賞心中早已有了廷蘿的名字。
幼年好學的叢良弼,非常幸運地得到了私塾先生的賞識,讀了幾年書,良弼之字據稱便出自私塾先生之手。17歲那年,輟學在家的叢良弼不甘于做一輩子農民,他獨自跑到煙臺,自告奮勇找到知名貿易商號東順泰當伙計。叢良弼加入時,煙臺港正盛。東順泰的金老板慧眼識珠,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聰明機靈的小伙子。很快,金老板便把叢良弼帶到日本大阪委以重任,他先后擔任煙臺、天津等分號的負責人。彼時,山東沒有火柴工業,火柴全靠進口,這也是“洋火”一詞的由來。叢良弼到日本就是主持訂制日本火柴運往中國的關鍵工作。這種被他人壓制的貿易,讓叢良弼暗下決心,一定要學習日本火柴生產制造的各種工藝,建造中國人自己的火柴工廠。10年后,27歲的叢良弼正式入駐日本大阪,成為東順泰的駐日總代表,金老板甚至把東順泰商號轉讓給了叢良弼。一位叱咤風云的民族企業家由此正式起步。已經學會“師夷制夷”的叢良弼,派駐天津火柴廠的員工張厚庵進入日本火柴廠的后廠,后廠是火柴制造的技術部門,在幾年的工作中,“張厚庵學習了日本生產火柴的流程和生產技能”,叢兆桓說,日后得以應用到中國的火柴工廠中。從中可以窺見叢良弼的精明之處。
在積貧積弱的時代發展民族工業,叢良弼始終抱有實業救國的信念。他組織北幫商會公所,團結中國企業家維護自身權益,后又出任大阪中華商務總會總理、旅日華僑商會會長。孫中山流亡日本之時,是叢良弼伸出了援手,叢良弼的曾孫女叢莉說,曾祖父在日本經商賺取的錢除維持商號的日常運作外,大部分都捐贈給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因而,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再訪日本會見華僑商會會員合影時,特地與叢良弼并肩而坐。這張合影異常珍貴,是叢兆桓幾經輾轉才找到的。
1912年,孫中山訪日之行,號召華僑歸國發展實業,叢良弼又是帶頭響應者。但叢良弼這一行動并非一帆風順。根據叢莉提供給記者的日本研究者資料顯示,1913年,“振業公司的創業遇到挫折。原因是叢良弼入獄,(事因不明)。森岡的報告是判斷振業公司【行惱】(得罪了同行)”。正當日本以為去除心腹大患而得意之時,叢良弼出獄,于1914年,在濟南籌資20萬建設的火柴廠成功投產,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振業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國火”興起,山東的“洋火”獨霸時代得以終結。由于青島是原料進入的重要港口,在青島主權收回之后,叢良弼迅速行動,斥資30萬元在青島曹縣路29號籌辦振業火柴公司青島分廠。
1924年,56歲的叢良弼攜妻帶子搬進濟陽路17號,此時的石頭樓朝氣蓬勃,叢良弼的兒子們也都已成年。年初,長子從政門已在父親的授意下擔任蓬萊良弼小學的校長。這所小學是叢良弼的公益事業之一,為火柴廠培養了大批人才,學校建校十周年時,“孚威上將軍”吳佩孚、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等名流曾志賀。與此同時,青島振業火柴廠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著。
關心國人投資慈善,做“中國版辛德勒” 齊東路2號,現已掛牌叢良弼故居,是他在島城的第二棟別墅,位于島城著名七岔路口的一角,交通便利,背后是伏龍山,是青島老城區的絕佳地段,青島文史專家李明在《畫說青島老建筑》中如此形容叢良弼公館:“公館的主樓前有以高墻遮擋的較大的庭院,所以,公館的主人可以在其中盡情地享受到一份都市中的安靜”。只是,這種安靜因其變身為酒店而徹底被打破。酒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經常會跟顧客講一講叢良弼先生的故事。在青島,叢老先生延續,但更多的是奉獻。
1924年,叢良弼便買下了齊東路2號的一片地,“這棟房子是1925年到1927年蓋的,1928年搬進去的。1927年的時候,在大連旅順口也蓋了一棟幾乎一模一樣的房子”,叢兆桓便是出生于大連旅順口的別墅里。在搬家這一年,建于曹縣路29號的青島振業火柴廠也正式投產,叢良弼開啟了在青島的事業。火柴廠不斷發展壯大,確立了“叢良弼及其創建的振業火柴公司在山東甚至北方民族火柴工業中的龍頭地位”。除了濟南、濟寧、青島、蚌埠四地的振業火柴廠,叢良弼還有振華、裕魯、新生等木材廠、顏料廠、橡膠廠等企業,成為國內知名的企業巨頭。
到目前為止,讀者對叢良弼的印象可能是一位大實業家,建廠,買地蓋別墅,在青島過的是一擲千金的富豪生活。其實不然。
生活上,他們異常簡樸。出生于1937年的叢肇棠與祖父共同生活了9年,“我是叢家最小的孫子,所以名字里的木子旁在最底下”,其他幾人分別是叢肇棟、叢肇樑、叢肇桐、叢兆(因登戶口時將“肇”誤寫為“兆”遂沿用)桓等。在叢肇棠的記憶中,“十八口之家,一天就一塊現大洋的生活費,由奶奶掌管。吃飯也很有規矩,爺爺奶奶先吃,叔叔大爺其次,之后才是媳婦帶著孩子吃,到我們只剩菜湯了,不夠就吃咸菜”,叢肇棠記得家里原來有六個大缸,腌的全是咸菜。叢兆桓也說:“奶奶和母親都是農村婦女,非常節約,家規是一粒米都不能浪費?!比欢?,在人性化設施和公益事業上,叢良弼從不吝嗇。
振業火柴廠建成之后,不但堅決拒絕外國資本入股,自造生產設備,“還在曹縣路31號專為職工建造生活區,建有宿舍、衛生室、職工澡塘,小賣部等配套設施。這在大企業中不多見”,青島文史專家魯海認為這是企業家的業界良心。而且,叢良弼還是青島國際紅卍字會的創始人之一,直到病逝以前,一直擔任會長。大學路上的紅卍字會舊址也是叢良弼發起籌資興建的。大樓現在為青島市美術館,記者曾“誤”入庭院,為這里漂亮的建筑風格所震撼,據悉,建筑設計融貫中西,“特別是將古羅馬式、中國傳統宮殿式、阿拉伯式不同的三種建筑模式有機結合,2006年被認定為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爺爺還為貧困國人辦慈濟醫院、慈濟小學、服務隊、育嬰堂等設施”,叢兆桓說,這些機構全是免費的,而且請的是最好的老師和醫生,他小時候生病爺爺就讓他去慈濟醫院就醫。災荒年月搭棚舍粥,寒冬季節施舍棉衣等,叢良弼都是帶頭捐款,身體力行。而且,出身于農家的叢良弼心系國內一切窮苦人民,賑災救荒也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南京大屠殺時,他還親自托人給南京紅卍字會送去了一袋子銀元”。
作為愛國的實業家、慈善家,叢良弼的思想是進步的。“蓬萊的第一位共產黨員是良弼小學的教師,1930年遇害;青島地下黨委會是在曹縣路振業火柴公司的工人宿舍里召開的”,叢兆桓告訴記者。1943年冬,日本侵略者對膠東一帶進行大掃蕩,2000多名中國勞工(包括被俘的八路軍戰士)都被囚禁在青島第一體育場內,為了解救他們,叢良弼甚至以個人性命擔保?!盃敔斦f,‘這算什么,如果日本人說話算數,豈止用我一個人的性命擔保,我叢良弼可以用全家人的性命擔保!’”叢兆桓說。而在叢肇棠的記憶中,為了營救他們,“爺爺前后花了80萬現大洋,這些被解救的人里面有不少中共地下黨”。因此,叢良弼被稱為“中國版辛德勒”。叢良弼的進步思想在振業火柴廠中延續下來,魯海先生說,“1946年,王統照、徐中玉和臧云遠等人籌劃建立全國文協青島分會,聚會的地點便是叢良弼創辦的振業火柴廠”。
1935年,叢良弼從齊東路2號的房子里搬了出來,原因是二子叢貫一的妻女從大連搬到了青島,叢良弼的新居在信號山路18號,直到去世一直住在這里。
不畏淫威拒任偽職,不做狗茍蠅營之輩 來到信號山路18號時,天已經陰了下來。雖為初冬季節,但仍未凋零的藤蔓爬滿了老墻。這是一棟兩層帶閣樓的普通別墅,說它普通是相較于前面兩棟而言,板正的樓房造型一如此時叢良弼的心境,任憑日本人軟磨硬泡,絕不屈服。一面心系事業和公益,一面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島。他們深知叢良弼在日工作經歷,打算讓其為日本服務,曾多次上門請求叢良弼出任偽青島市市長或商會會長等職,此時的叢良弼早已把火柴廠交給兒子叢通門管理,便以年老有病等種種理由回絕。盡管日本說客氣得暴跳如雷,叢良弼則“我自巋然不動”,“軟硬不吃”?!盀橹袊藸幙跉馐菭敔斠簧墓澆?,他親眼目睹甲午海戰龐大帝國戰敗,嚴酷的現實使他醒悟,日軍侵華戰爭更使他由心底里堅決抗日,拒絕市長和商會會長是頂住了巨大壓力的”,叢兆桓說。
那么,是否他真的年老體弱再也不能出山了?非也。叢兆桓告訴記者,濟南最后一任振業公司的經理蔡吉庭曾告訴他,“爺爺臨死之前還到濟南,和他商量想去甘肅那邊種楊樹,做火柴的原材料,以便于自力更生不靠進口”。可見,叢良弼一生都念念不忘民族工業。
不過,在外人眼里叢良弼是商業巨頭、慈善家,但在叢兆桓和叢肇棠的印象里,爺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經常給我們講家族故事,還告訴我們《百家姓》里為什么沒有叢姓?!眳舱靥淖鳛樽钚〉膶O子,“很聽話,每個周末都要把寫的大字和小楷送給爺爺批,寫得好的他會拿紅筆圈上”。回憶也透露出叢良弼兒孫滿堂的晚年生活。叢良弼一生“娶”了三位妻子,育有三子,三個兒子都為叢家添丁添口,在青島形成了大家族。
1945年底,叢良弼去世,享年77歲。1946年初,一場隆重的葬禮在青島舉行。送葬的隊伍中有各界精英,有醫院醫生護士,有學校老師學生,甚至還有病人及病人家屬,值得一提的是,連街頭上的100多名乞丐也在頭目的帶領下來送叢老先生最后一程,可見他們對這位慈善家的敬意和不舍。當叢良弼的往事過去65年后,2010年2月的一天,一件怪事發生了,就在齊東路2號叢良弼故居不遠處的龍山商城門口,突然出現了一個殘缺的石碑,上面有“弼道號良悟之墓”的字樣,經鑒定正是叢良弼的墓碑!據叢肇棠說,文革期間,他曾就職于市南區勞動科,奉命帶領120個人到萬國公墓破四舊,“我當時發現了爺爺的墓碑,‘叢’字被砸沒了,上面還有我們5個孫子的落款,由于怕受到影響,我悄悄把墓碑有字的一面翻了過去。后來這些墓碑都被送去蓋火葬場了”。爺爺的墓碑為什么多年后又重新出現?趕到龍山路商城的叢肇棠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忙到派出所報案,“當時都和檔案館聯系好了,準備送到檔案館保存”,結果當天夜里墓碑又不翼而飛!這一事件為叢良弼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
縱觀叢良弼一生,他一直在為事業奮斗,然而,“等他出完殯以后,家里已經基本沒什么錢了”,叢兆桓說,爺爺的積蓄都用在了公益事業上,子孫們沒有大富大貴,但爺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讓他們一生難忘。 文/記者 張文艷 實習生 李曉宇 孫曉陽
人物專訪 “爺爺和日本奶奶有過十年婚約” 姓名:叢兆桓
簡介:叢良弼之孫,1931年出生于大連旅順,1935年來到青島,中學就讀于禮賢中學(今九中),現為中國昆曲泰斗。
記者:在您的記憶里,爺爺是個什么樣的人? 叢兆桓:我和爺爺沒有住在一起,見面的機會并不是太多。但因為他是正月初一的生日,所以每年又拜年又拜壽,能夠長時間呆在一起,他很高興我們過去。爺爺是個不茍言笑但和藹可親的人,他經常給我們講家史,還有《百家姓》里為什么沒有叢姓,以及金姓變叢姓的故事。他并不嚴厲,尤其對我母親很好,他一直覺得母親是個農村婦女,教育了六個孩子功課皆佳非常不容易(姐姐畢業于北大中文系),所以他把齊東路2號的房子給了母親,房產證寫的是母親的名字。叔叔伯父都一人一處房,只有齊東路2號給的是兒媳婦。
記者:除了遲氏奶奶,您是不是還有兩位奶奶? 叢兆桓:是的。爺爺在日本經商20年,遲氏奶奶因為纏足不識字沒有去,爺爺一兩年才回家一次。他們結婚十六年,連著生了三個女兒。為了延續香火,旅日僑商朋友們建議爺爺在日本再找一個。所以爺爺在日本與一個日本大學生簽訂了十年合同婚約,根據約定,生了男孩歸男方,生了女孩歸女方,我是聽姑姑們說的(叢肇棠也告訴記者:“生一個男孩給4萬塊現大洋,生女孩自己留下,主要是為叢家添男丁”)。日本奶奶1903年和1906年生了兩子及一女,兩子分別取名叢政門和叢柳門。1909年,合同期快滿了,她把兩個兒子送到蓬萊,交給我奶奶,而蓬萊的奶奶已于1904年生了我父親—— 爺爺的唯一嫡子,取名叢通門,字貫一,號承志。因為無法照顧日本奶奶所生的兩個兒子,爺爺便娶了濟南的劉婉英,我稱為姨奶奶。她一生沒有生育,一直幫著把叢政門、叢柳門兩兄弟照顧長大成人。
爺爺對三個兒子都有安排,老大叢政門讓他學文,后來擔任良弼小學(蓬萊市二十六中的前身)校長,大伯教育辦得相當好,培養的學生大部分都在振業公司做會計,也有做主任、副經理、經理的。濟南最后一任振業公司的經理活了102歲,前年才去世的,是良弼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名叫蔡吉庭,他100歲生日的時候我去道賀,他說他從入校到畢業一分錢沒有花,爺爺特別看重他,他對爺爺的回報就是從上學到畢業年年全校第一。
二兒子叢通門也就是我的父親,送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去上學,先學的是土木工程,后又讓他改學經濟,回來接爺爺的班,承志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讓他把民族的工商業搞好,以振興中華民族。
老三叢柳門送到法國巴黎大學學習,畢業于農學院園藝系,他回來以后先在青島中山路開了第一家花店,后來到中山公園去工作。有個細節我記得很清楚:他曾用梅花鹿去國外換了兩頭小獅子到青島,先是放在家里,記得當時我們都去濟陽路17號叔叔家看獅子,家里的大狼狗嚇得不敢進屋。第二天一早,獅子就被拉到了中山公園。叔叔后來研究蘋果的品種改良,曾擔任青島農科所所長等職。
記者:聽說爺爺的葬禮非常隆重? 叢兆桓:爺爺是在信號山路18號的公館內過世的,遺體停了21天,而后挪到齊東路2號,儀式是在這里辦的。當時我14歲,正上初中,清楚記得來吊唁的人很多。每天都有人來祭奠,也有外地來的客人,都管吃管住。過了七七四十九天,到第五十天的時候,才把靈柩送到當時的萬國公墓。出殯這天,來了好多人,最前邊的隊伍都走到第一海水浴場了,最后的隊伍還沒出門。這其中有工商界人士、慈濟學校的老師學生,還有慈濟醫院的大夫護士等。因為爺爺當時捐助醫院,幫助窮人,看病不收錢,所以來送殯的還有許多病人及病人家屬。另外,還有100多個乞丐也來送帳子,讓我覺得非常驚奇,一個資本家出殯,竟然有叫花子來送葬,可見他對窮人的幫助和感情。
記者:您去故居看過吧?
叢兆桓:看過。很感謝青島市文物局給齊東路2號叢良弼故居掛牌匾,使祖父的業績和精神得以傳承。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