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出現了“砍價”贏商品的消息,只要邀請好友幫忙“砍價”,就可以隨機減少一定的金額,最低價甚至可以砍到0元,砍價后便可以低價甚至免費得到商品。面對如此巨大的優惠力度,不少人都感到了心動,紛紛發動朋友加入“砍價”行列。那么,最后的結果到底如何呢?參與者果真得到了產品嗎?
砍價到了零元,卻領不到手機 10月份的時候,沈女士正想要為自己更換一部新手機,這時她的朋友圈里有好友發送了一個鏈接給她,對方表示自己正在參加“免費拿華為榮耀7i”的砍價活動,希望沈女士可以幫忙砍價,只要最后砍到了0元,就可以免費得到一部華為手機。
“反正是點擊一下就行了,也不費事,我就幫他砍了”,沈女士回憶道:“我點開頁面后,看到上面寫著距離免費拿華為榮耀7i還剩下1700多塊錢,已經有二十幾個人幫他砍過了,當時我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砍價的鏈接,覺得還挺新奇的,加上我正好想換手機,我就自己也加入了,開始發起朋友們幫我砍價。”
為了盡快得到手機,沈女士在接下來的幾天內不停地在朋友圈里轉發這條砍價的鏈接,沈女士說:“那幾天我一直在刷手機 ,各種求人幫助砍價,就想趕緊砍到0元,領到新手機 ,我一個朋友還發現在有線和無線的情況下各能砍價一次。”
朋友們每人砍掉的價格并不相同,有人一次可以砍掉幾十元,有人則只能砍掉一元,“快要到0元的時候,我當時還特別天真地想,朋友們可不要給我砍多了,第二天我就發現頁面已經變成0了”,這時激動的沈女士立刻點擊了領取鍵,“結果毫無反應,那個頁面完全是死的狀態,還出現了一行字,大概意思就是這次很可惜沒拿到,歡迎下次再參與什么的。”
沈女士表示:“當時就感覺自己被騙了,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活動結束我又點開看了下,發現又變成0元贏取另一種東西了,就是換湯不換藥,我就想著不再相信這種事情了。”同樣參與了此次活動的崔女士則說:“我當時發動人家砍價,甚至都已經砍到負數了,結果什么都沒有,太不靠譜了,后來朋友還問我拿沒拿到手機 ,我都不好意思說。”
參與實體商家活動得了優惠 參與過砍價活動的人非常多,難道真的就沒人成功過嗎?穆女士表示,她曾經通過這種砍價活動得到了優惠,以低折扣價格買到了一套化妝品。穆女士說:“我同事當時去商場買化妝品,店員就告訴她現在正在舉辦活動,可以把活動鏈接發到朋友圈,發動朋友進行微信砍價,她就把消息轉到了微信上,讓我們幫她砍價。”
“當時我也對這個表示懷疑,我問了她,她說這是真的,我就也跟著轉了,讓朋友們幫我砍價”,穆女士介紹:“這個活動是由原價砍到優惠價,每個微信號只能購買一種產品,我當時想買四樣,就讓別人也幫我買,其中最便宜的一樣是從150元直接砍到了70塊錢。”
穆女士購買的每種產品平均都經過了十多次砍價,“我覺得砍價就是碰運氣,有時候砍十幾塊,有人只砍幾毛錢,”砍到優惠價格后,穆女士便拿著微信的截圖去商場換購,“上面有砍價后獲得的優惠碼,憑借這個優惠碼就能得到折扣價,這就比我直接在商場買要便宜很多,我覺得還是很實惠的。”
曾經被砍價活動欺騙過的沈女士后來也收獲了驚喜。在手機砍價活動結束兩周后,沈女士在朋友圈里又看到了免費贏取健身卡的消息,“我當時就想真的假的,同事告訴我說這次是真的,因為那家健身房離單位很近。不過這次活動就不叫砍價了,叫做助力,我感覺這次也比較正規,因為是要用手機號注冊的。”
沈女士稱:“其實助力就是朋友給我點贊,助力排名越靠前,積分就越高,拿到的健身卡級別也就高,比如有月卡、半年卡和年卡。這次真的是很真實,可能參與的人也不是非常多,也就19個人給我點贊助力后,兩三天我就拿到了月卡,別人還有拿到年卡的。我去開卡的時候,人家什么費用都沒收,真的就是白送的!”
砍價騙局多樣,市民大多愿意幫砍價 記者在網上搜索“微信砍價”的相關信息發現,不少新聞都與砍價騙局有關。最近朋友圈里流行的0元購蘋果6S手機其實也是一個微信砍價騙局,砍到0元后,不光拿不到手機,還會收到詐騙短信,就連幫忙砍價的朋友都會收到這樣的短信。還有人先以優惠價格砍到了一部蘋果6S手機,便號召朋友們也參與砍價,但是朋友們在付款后卻再沒有收到手機,結果造成了一大筆經濟損失。
為了解現實情況,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市民,大多數人都表示近期看到過朋友圈里的砍價信息,也曾幫助過朋友進行砍價,“我覺得一般人都會幫著朋友砍價吧,就是動動手指的事,也不麻煩,”市民孫女士說道。那么,大家對于參與這樣的活動又是什么態度呢?市民王先生表示:“我自己是沒參與過,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我覺著那種0元購的就不太靠譜,要是需要花錢的倒還有可能。”
律師
網絡專家
維權關鍵在于是否有主辦方信息 砍價活動形式多樣,并非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有人如沈女士一般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有人因此遭受了經濟損失,那么,當我們遇到這種被欺騙的情況時,是否可以進行依法維權呢?對此,記者咨詢了山東元鼎律師事務所的李律師。李律師告訴記者:“如果活動主辦方信息明確,他發起活動就相當于發出了邀約,當消費者相信了這種邀約,并做出了相應的回應,那就說明締約成立了,當他涉嫌欺詐,由于欺詐行為導致合同無法正常履行,這樣的話,主辦方就應該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李律師強調:“據我所知,微信上很多這種活動是沒有主辦方的,有些是一些莫名的網站發起的,只是為了轉發率而發起的活動,活動發起者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利益,比如轉發量多了,傳播度和聲譽可以積累起來,但是消費者也遭受了時間上的損失,但是這只能算是一種侵權,比如說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不算法律意義上的詐騙。”
砍價鏈接可能是釣魚網站 為了解微信砍價的真相,記者咨詢了360手機安全專家劉中琪。劉先生向記者介紹:“微信砍價本來是一些商家為了促銷而舉行的活動,但是后來被很多不法分子所利用,尤其現在借著‘雙十一’的契機,這種虛假的砍價活動也越來越多。受到欺騙的消費者,他們點開的砍價鏈接往往都是釣魚網站,這些頁面與商家官網十分相似,消費者在誤信后就會參與活動,然后輸入自己的姓名、手機號碼等信息,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因此收到了詐騙短信,這些不法分子的目的就是騙取用戶信息。”
此外,360手機安全專家還提醒消費者,現在不法分子網絡偽裝的手段越來越高明,為了避免損失,最好不要輕易點開這種鏈接,更不要輕易填寫自己的姓名、手機號等個人信息。對于有明確舉辦方的活動,如果是自己所熟悉的商家,可以通過官方電話詢問后,再決定要不要參與活動。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劉曼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