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張永平 通訊員 夏勇) 由于今年日照地區的持續干旱,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50% 以上,達到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小值。作為日照農業的主要水源地之一的日照水庫,也面臨著“干枯”的危險。為確保城市居民用水,2015年日照水庫關閉了水庫下游農業灌溉區的閘門,不少地區水稻改為旱稻。這會給水庫下游的水稻區農業,帶來什么影響呢?“水稻旱作”的情況如何?11月2日,帶著疑問記者跟隨日照市農業專家,在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董家貴帶領下,到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的“稻麥輪作區”,進行“水稻旱作”后的實地測產。
東港區農業局農藝師、農技站站長楊鵬告訴記者:“今年,東港區稻田面積6300余畝,主要分布在日照街道、后村鎮和南湖鎮”。受天氣干旱、日照水庫限閘影響,導致日照水庫下游的后村等鎮農業用水緊張、水稻種植面積較往年有所減少。以水庫下游的水稻大鎮后村鎮為例,后村鎮農技站站長朱作峰介紹說:“往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保持在4000畝左右,今年種水稻的時候缺水,很多農民就改種了其他農作物,稻田面積減少到2800畝,其中多半改為旱作”。
日照市農業專家測產組一行,來到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東山字河村,在村民焦自國的旱稻田里,展開了水稻旱作后的實際產量測產工作。經實地丈量,測產區實打面積1.19畝;經機械收獲、稱重,收獲鮮稻谷重772公斤;用谷物水分速測儀測定含水量,水分含量24.63% ;每畝鮮重折合646.1公斤;雜質率3.81%。計算出山字河旱作水稻畝產547.8公斤。
日照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董家貴介紹說,該稻田種植品種為“臨旱1號。由于麥收后,大部分水稻改為旱作,但遲遲無法播種,生長期僅有115天,比“臨旱1號”正常生育期125天減少了10天。但產量仍過千斤,產量并不低。這與后期稻田戶主加強了田間管理,密不可分??偨Y日照水庫下游稻麥輪作區,水稻改旱作的經驗、技術,對提高日照優質稻米的自給率,很有必要。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