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在一個多月之前的9月3日,天安門廣場還舉行了盛大閱兵儀式,以祭奠先烈、振奮精神。那一天,我們不光目睹了英姿颯爽的現役士兵的風采,也看到了不少抗戰老兵的身影。
其實,能活到今天的抗戰老兵畢竟是少數,更多的老兵已經仙逝,有的就犧牲在戰場上。不久前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這一表彰使得那些犧牲的抗戰老兵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在這批新近公布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青島人李維藩、李佐民、張咨明名列其中。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青島籍抗日英烈張咨明和常溪萍的故事。
“脫掉長衫到游擊隊中去” 和不少抗日英雄相比,張咨明的名氣可能不夠大,但他做出的貢獻也許不為小。
張咨明,原名張銘通,1915年5月出生于萊西縣(原屬萊陽縣)西張家寨子村一個農民家庭。父母為人正直、厚道 ,伯父是個老教師。在父輩的熏陶感染下,他小時候得以接受正規的教育,這也為他后來接受進步思想奠定了基礎。
據萊西市委黨史研究室麻連飛所撰《張咨明烈士傳略》記載,張咨明自幼天資聰穎,能過目成誦,加上學習勤奮,手不釋卷,知識比較豐富,每學期考試成績均在班級前三名之內。1934年,張咨明考入掖縣省立第九中學,19歲的他開始閱讀進步書籍,尤其喜愛魯迅的著作。次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他立即參加了“學聯”愛國活動,開始在學運中嶄露頭角。
1936年,張咨明考入北平弘達學院高中部。在這里,他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成為學院民先組織的負責人之一,這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民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秘密外圍組織,其組織成員共300人左右,分成36個分隊,是不少進步青年的聚集地。張咨明既然加入了這個組織,就等于接受了黨組織對他的考驗。他果然不負眾望,是年秋,他受命接待了萊陽鄉師民先分隊負責人吳興志、孫可佩,對二人談了西安事變后的抗日形勢,介紹了民先的具體組織領導及應注意的事項,交代待他們回校后聯絡進步學生,發展民先隊員,預備在家鄉成立民先分隊。
參加革命不可能永遠坐在辦公室里,在當時,共產黨針對青年們的思想毛病,特別提出了“脫掉長衫到游擊隊中去”的號召。七七事變爆發后,張咨明響應這一號召,離開學校,從北平回到家鄉。剛回家不久,他就聯絡老朋友吳青光、張益民、王軍光、王子陽 、昌德蘭(后改名常溪萍)等,在萊陽(今萊西)西南部以孫受、院上為中心,發展民先隊員,建立民先組織。當時的宣傳條件有限,于是張咨明經常打著小旗,唱著歌曲,到各村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有時還到市集上進行演說,講解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的道理。
這種宣傳手段雖然簡單,但確實能夠調動老百姓的熱情,隨著抗日救國宣傳活動的深入開展,參加民先組織的人越來越多。人多的時候,因沒有聯系地點,張咨明便主動將聯系地點設在自己家里。那時每日來往他家的同志很多,常常在夜間來三五十個人吃飯。有一天晚上,一連煮了5大鍋地瓜!家里的糧食吃完了就買糧吃,全家人毫無怨言,始終盡最大努力做好接待同志們的工作。
1937年12月底,萊陽的黨員、民先隊員代表20余人在孫受小學開會,按省委的指示,重新組建了萊陽縣委,同時成立了民先萊陽縣隊部,張咨明被推舉為民先縣隊部委員。
處決漢奸,截殺日本軍官 八路軍由于在抗戰初期力量弱小,著重向敵后發展,開辟敵后戰場,從而極大地鉗制了日軍的進攻,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這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都很常見。張咨明負責的萊陽民先隊伍就是這樣一支從事游擊戰的隊伍。
按照史料記載來看,這支隊伍在不少事件上表現出色。其一是處決漢奸。當時萊陽孫受汽車站的站長于升遠和站役張廣義對日本特務百般獻媚,為人不齒。張咨明帶人前往孫受汽車站,當時于升遠已去了煙臺,便捉來張廣義,當眾宣布其引狼入室、賣國求榮的罪行,并立即執行槍決。
再一個就是打擊奸商。抗戰伊始,一些商人唯利是圖,大量搶購糧食,販運給青島日偽糧庫。為打擊這些漢奸商人,張咨明和莊國瑞帶領隊員在水溝頭、夏格莊、孫受、團旺、馬連莊等公路沿線較大集市開展查禁活動。見糧商就查,對民憤大、無理抗拒者游街示眾。后來,商人由集市轉入鄉村,繼續收購糧食。武裝宣傳隊立即跟到農村,白天搜查窩主,晚上在交通路口設伏,一經捉獲立即將商人和馬車一起扣留,除沒收糧食外,還處以罰金,限期交錢贖人。
這些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也攪得日本人不得安生。值得一提的是,張咨明還帶領隊伍來了一次“正規作戰”,截殺了日本軍官。趙勝剛在《張咨明》一文中稱,那是1938年2月19日,張咨明接到報告說“一輛日本小汽車自即墨方向開來”。經過和隊長莊國瑞商議,決定干掉車上的日本人。當日,隊伍隨張咨明奔向夏格莊村南,他先讓士兵隱蔽在公路附近的一個草垛后頭,然后對趕來看光景的老百姓說:“鄉親們,過會兒有一輛鬼子的小汽車要開過來,大家不要怕,都站到路邊,裝做歡迎的樣子,保證你們沒危險,我們一定能把他們抓住的!”10點多鐘,一輛掛著日本旗的小汽車果然從南面開過來。車上的鬼子看到路旁有許多老百姓手拿小旗朝他們搖晃,就慢慢停了下來。汽車剛剛停穩,只見張咨明一個箭步沖上去,打開車門,一把將司機拽了出來。與此同時,莊國瑞和隱蔽在草垛后面的士兵也一擁而上,迅速繳了車上六個日本兵的槍,押回村子。這時,憤怒的老百姓圍了過來,吼叫著,把鬼子的汽車掀翻,一把火點著了。原來,日本駐青島海軍宣撫班班長金堂文雄(也稱豐田)等六人,是到國民黨萊陽縣黨部勸降的。當晚,這伙人被處死,扔入了枯井中。
此后,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38年2月,萊陽縣委在河崖村以民先隊伍為基礎,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九大隊,委任莊國瑞為大隊長,張咨明為政委。隊伍初建時,只有30人左右,不久擴編成3個中隊,每個中隊設3個小隊。隊伍擴大后,便開赴招遠、萊陽、棲霞邊區活動。
13人與800多敵人肉搏 1940年春,張咨明調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14團政治委員。
這一年,抗戰形勢開始變得嚴峻起來。敵后抗日力量的不斷壯大開始引起日軍的警覺,一次又一次針對八路軍的掃蕩襲來。張咨明本人也犧牲在一次“反掃蕩”作戰中。
通過黨史材料,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的戰斗場景。那是在1940年6月1日,日軍糾集駐青島、煙臺、招遠、掖縣 、平度、濰縣的敵人數千人,對膠東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駐招遠縣蠶莊一帶的敵人,為拔去扼守在靈山的14團這個眼中釘,以掃除其掠奪中國黃金的障礙,趁機糾合掃蕩之敵向靈山圍來,企圖消滅14團。為避敵鋒芒,保存實力,14團留下一營和特務連堅守靈山陣地,掩護當地群眾和其他部隊安全轉移。
6月6日這天,日軍大島、池田兩個大隊,直撲靈山。他們憑借優勢裝備,首先對靈山14團陣地一陣狂轟濫炸,緊接著在炮火的掩護下蜂擁而上。敵人的第一次進攻被張咨明他們打下去了。第二次沖鋒又被打下去了……但是,14團陣地上人員也減了大半,團長宋子良英勇犧牲。更為嚴峻的是子彈就要打光了。這時張咨明也已渾身是傷,滿面焦土,他做出了最光榮的抉擇!
據高少帥、李棟所撰《靈山戰斗的英雄贊歌》一文介紹,張咨明望著山下四周蠕動的敵人,知道這時撤出靈山已經不可能了,他轉過身來環視一下身后 ,用探尋的目光注視著他的戰士。他心里一陣抽搐,不能讓戰士們都死在這里。他緊鎖著的眉頭松開了,果斷地命令軍需處處長王吉山率領戰士突圍下山。王吉山知道留在陣地上意味著什么,便爭執道:“你是政委,應保存好黨的文件,該你下!”張咨明火了:“不要啰嗦,文件已做處理,你快下!”爭執不過,王吉山只好率領部隊突圍。
此時的靈山上,只留下了一個班的兵力。山下800多名敵人又開始了進攻。張咨明把12個戰士召集在一起,嚴肅地說:“我們的任務是拖住敵人,掩護戰友們撤退。咱們必須死守住這靈山峰頂,活不繳槍,死不當俘虜!”話音剛落,敵人便撲了上來。張咨明率12名戰士如猛虎一般躍入敵群,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槍托砸、大刀砍、牙齒咬……終因寡不敵眾,戰士們相繼犧牲。
到最后,整個戰場上我方只剩下了張咨明一人。他身上多處中彈,滿臉血跡,昏倒在石崖下,手里緊握著最后一顆手榴彈。這時,圍上來的敵人吼叫著:“捉活的!”張咨明用力睜開血跡模糊的眼睛,忽地站了起來。敵人一窩蜂似地圍了上去。張咨明毅然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壯烈殉國。
張咨明犧牲時年僅25歲,他用生命詮釋了什么叫舍生忘死,什么叫民族大義!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