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圈子就是生產力”,“多條朋友多條路”。在網絡社交平臺迅速滲透的今天,家庭婦女也有了尋找、構建自己人脈的機會,甚至以此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積累財富。不過“混圈子”既平常又不簡單。曬娃、吐槽、做買賣、展現個人魅力……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純姐妹的女人群,情商和智商的較量處處可見。網絡研究者唐興通認為,大眾社交會逐漸走向細分、小眾和排他,形成一個個小的生態系統,尊重相互利益和彼此智趣是在同一個圈子里的最基本前提。
朋友圈里找到閨蜜 現如今,“辣媽”已經不是明星母親的專屬,在百度百科里,“辣媽”是互聯網新生代網絡名詞,一般指身材火辣、個性獨特的20~30歲準媽媽和媽媽們的代名詞,它已經是每一個媽媽們追求的目標,是健康、樂觀、積極、向上媽媽形象的代言人。不過,隨著“辣媽群”的興盛,這一詞條含義也在逐漸外延。
全職太太往往是辣媽群里的“活動骨干”。“有孩子的曬孩子,沒孩子的曬寵物,沒寵物的干脆曬自己。”網上針對“微信三俗”的指責,往往讓全職太太感受到濃濃的惡意。不過在媽媽群里,這些內容可以隨便曬,而且非常容易引起共鳴。最初,她們依托著幼兒園或者小學里的家長平臺,搭建起媽媽群,隨后一些活躍者跳出此類平臺,“升級”志趣更相投、活躍度更高的“辣媽群”。
市民王女士老家不在青島,大學畢業之后,她在青島定居下來,結婚生子,現在她已經是一名三歲孩子的母親,在生孩子之前,她辭去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太太。對于自己的交際圈子,王女士坦言“以前很窄”,除了此前在工作時認識的幾位同事外,由于自己是外地人,在青島她幾乎沒有太多的人可以交流。
然而自打有了微信群以后,王女士說她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儼然感覺像是“找到了組織”一般。“一些媽媽們在群里邊曬娃的各種照片,特別是發了一些孩子一起活動的,更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鳴。”王女士說,通過加入的這些群,她認識了很多的新朋友,再通過大家的朋友圈,認識的人也就更多了,有的人甚至跟她成為了無話不談的閨蜜。
拼顏值追時尚斗智斗勇 就職于一家記帳公司的李女士現在也是一位孩子母親,此前她的一份工作是一家外企在青島的辦事處,因為從事的主要是接待服務,公司里的很多的職工都是女員工,幾年前辦事處撤銷之后,眾人雖然也是各自求職,但依然保持著緊密聯系,大家還建立起了一個職場群以便于溝通,而隨著各人都已經結婚生子,這個職場群更是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辣媽群。
“這個群里的,可以說個個都是辣媽。”李女士告訴記者,在她們的這個群里,大家平日里除了聊聊近況外,也會經常交流一些工作信息,但是作為現代職場的辣媽們,很多以前的這些同事經常會在群里曬自己近期的親子照,以及美顏后的照片。
實際上,拼顏值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的一點一滴。“有時候看個群消息壓力就挺大的。”在同安路附近一家網絡公司上班的趙女士笑著告訴記者,因單位里女同事多,她們私下建了一個群,里面發布的信息可謂風生水起,“大家都樂意展現自己的生活,而且看上活得都很瀟灑、富有小資情調,去幽靜的咖啡館,寫一些對于著裝的見解文章。”這些生活在身邊的辣媽們如此行為,讓自認為“粗拉”的趙女士覺得某種壓力,“好像沒有跟上節奏一樣。有的人是真瀟灑,但有些曬出來的瀟灑也是挖空心思刻意為之。
想成紅人須有人“提攜” 說到辣媽群,就不得不說一說微信群里的微營銷。記者了解到,不像一些通過孩子、同事等關系建立起來的辣媽群,還有一種辣媽群,她們通過朋友之間的介紹、或者綁定的手機號、QQ號聯系到一起,本身就是為了做生意刻意培植起來的,或者是因為買賣關系自發興起的“集市”。
辣媽群建立起來以后,實質上是具有高度封閉性和排他性,如果沒有一幫擁躉是不可能做成生意的。記者在調查中借用女性身份加入了幾個辣媽群,根據介紹人身份的不同,在群里的地位和受歡迎程度也天壤之別。
在一個微信辣媽群里,集合了糕點商家、服飾代購、小兒按摩師、幼兒園老師、護士等形形色色的“有用之才”,記者被一名普通群員介紹進去之后自報家門,但是連一朵鮮花都沒有。當一名群員在介紹了自己孩子濕疹病情后,小兒按摩師進行了詳細解答并引來眾多姐妹的關心后,記者也試著將自己孩子的感冒癥狀進行描述并希望得到幫助,但是沒有一個人接話。
在經過了一個星期的熟悉之后,記者在私聊中尋求幫助才知道,記者備注的“主婦”身份無一技之長,所以并不受待見。而有用之才都是被群主出面引薦,一般都會說“某某從事某行業,以后有什么事情只管找她……”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更快地融入這個群體。記者隨后找群主備注“功能”,自薦稱可以提供免費國學課程和游樂場地,被群主已推薦,果真在“幼兒書法學習哪家強”的話題討論中迅速成了群紅人。
■看點
群里的帶頭大姐是怎樣“煉”成的 在不同的辣媽群里,可能有著同樣的“帶頭大姐”,是她們,使得群里一直熱鬧。那這些“大姐”是怎么“煉成”的呢?
J女士,是一名外企職員,工作輕松有很多閑暇時間,她是多個500人微信群的群主。由她提攜的微信群骨干以外企白領、醫生、律師、大學老師、私企老板為主,媽媽們每天都會在網上交流育兒心得,隔三差五還會舉辦線下活動。如果說她一呼百應那一點都不為過。她通過微信群為咖啡店造勢辦起讀書會;為樓盤做宣傳,辦起旗袍派對,甚至眾籌辦起了“私塾”。而帶頭大姐的發言也往往很有“御姐”范兒。比如在曬完游玩照片后會感慨一句“傳說中的某某特產,剛剛品鑒完畢,竟不如某某做的好吃,某某家的糕點,確實是一絕。”在炫耀境外游之余還推薦了產品,讓微商姐妹感激涕零。
想要成為帶頭大姐必須夠時尚有資源。有一些群,在建立之初就是由帶頭大姐召集的。比如在一個媽媽群中,在群主一欄中顯示F女士,只要她一露面,馬上會有人閑聊幾句稱呼“F姐”如何如何。這位大姐憑借自身的社會地位會經常為大家謀些福利。記者在群里活動的時候就趕上了兩次,比如“各位親,明天又有福利了,某游樂場玩免費。招募10個名額,趕緊報名,先到先得。”“家有學畫畫的寶寶,可以周六去聽講座,想報名的可以關注某某微信號,也可以私信我……”
而F姐建的群儼然成了“創業孵化基地”,比如上面的那個例子,關注一個微信號,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就是一個輔導班,雖然只有教育咨詢的資質,但是幾次免費活動下來,聚攏了人氣,竟然也開起了一個8個孩子組成的創意美術班。而在另外的一個所謂的“繪本精讀公益講座”后,市南區一個小區咖啡店內多了十余名持卡會員。
群主的威信度直接影響到了這個群的活躍度。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那么十幾二十幾個女人湊在一起,那更是一臺大戲。大頭大姐除了收獲掌聲也有喝倒彩的。記者在朋友的群聊天記錄里找到了一段舌戰的“過往”。在一次對于群成員銷售次品盈利的指責中,一名成員憤而退群。F姐直接上了一句“姐太忙,走好不送”作為總結,后面馬上出來了一群委屈的淚水頭像。在平息了怒火以后,帶頭大姐往往會來一段“雞湯”訴說自己的立場:“永遠與最靠譜的人并肩作戰”。
■專家
沉溺小圈子,當心被過度社交所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陌生人社會,特別對于年輕的母親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從而迫切需要來自“熟人”的慰藉。“朋友圈”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這種現象被認為是一種趨勢,大眾社交逐漸走向細分、小眾和排他,任何一個生態社交圈子,其形成都是以尊重互相利益和彼此智趣為前提的,簡言之,人們的社交方式越來越圈層化。辣媽群就是典型的表現,她們有了孩子,但不同于以往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表現出了特別的激情。
辣媽的圈子中,以愛曬為例,很多辣媽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在手機上。記者調查發現,在辣媽群里,總有那么幾個特別活躍者什么都“曬”:大到風景、家具,小到食物、內衣甚至刷牙起居,無論多么瑣碎的事情都要“曬”。有些“曬”是為了分享生活經驗,但過于頻繁的“曬”實際上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回復,并且給予關注、評論,從而實現自我的滿足。按照記者的統計,這樣的情況下,母親甚至沒有時間陪孩子完成一個完整的游戲,孩子更多的時候成了手機鏡頭前的“道具”。
對于這種情況,記者采訪了樂為心理研究所的心理研究員管奎令,他分析認為,“曬”本身有好的一面,可以關注自身生活,獲得滿足感。但過于頻繁的“曬”、沉溺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則不同,“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需求,要面子,要形象,為了自己光鮮、獲得尊嚴。還會存在比較心理,‘別人都曬,我也不差’。”管奎令說作為一種消遣,曬生活點滴無可厚非,而過于投入,過度社交,很可能得不償失:“‘曬’可以讓人們關注生活,過了度就會導致忽略身邊親人、孩子,那么曬的意義就變了。”他提醒,在辣媽們拿著手機曬的時候,注意不要為了曬而曬。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